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叩辕
敲击车辕。辕,驾车之木。 汉 刘向 《说苑·尊贤》:“ 宁戚 ,故将车人也,叩辕行歌於康之衢, 桓公 任以国。”后因以“叩辕”为求仕之典。 宋 陆游 《雨夜观史》诗:“未能剧论希捫蝨,且復长歌学叩辕。”参见“ 叩角 ”。
鷇音
雏鸟未孵出时,在蛋壳内的叫声。相传此声是混沌初音,是最原始纯真的初音,没有偏执,没有是非,最近乎大道的声音。(因为古人认为雏鸟未破壳,便不算在此世间)也可以比喻议论纷纭,是非难定。
抠衣
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管子·弟子职》:“已食者作,抠衣而降,旋而乡席,各彻其餽,如於宾客。”《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负笈 梁 许 ,抠衣 班 马 。” 宋 王安石 《奉酬永叔见赠》诗:“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其抠衣入室之徒皆足以掌赞善而秉方册, 及 ( 独孤及 )之为文可徵矣。”
口义
唐 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 元和 二年……明经停口义,復试墨义十条。”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
口宣
口头宣布(帝王之命)。《晋书·杨骏传》:“﹝后﹞便召中书监 华廙 、令 何劭 ,口宣帝旨使作遗詔。”《旧唐书·王起传》:“ 起 侍讲时,或僻字疑事,令中使口宣,即以牓子对。”一种慰劳臣下的简短诏令。 宋 杨亿 《杨文公谈苑·学士草文》:“学士之职,所草文辞,名目浸广……土木兴建曰上梁文,宣劳赐曰口宣。”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口宣》:“按,口宣者,君諭臣之词也。古者天子有命于其臣,则使使者传言,若《春秋》内外传所载誥告之词是已。未有撰为儷语,使人宣于其第者也。宋人始为之。” 宋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轼 等人文集中的内制皆有为皇帝所拟口宣。佛教语。谓对弟子之垂诫。
叩心
捶胸。悔恨、悲痛的样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 晋 刘琨 《劝进表》:“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絶气,行号巷哭。”《梁书·江淹传》:“ 淹 狱中上书曰:‘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於 燕 地;庶女告天,振风袭於 齐 臺。’”
口信
口头传达的消息。《宋书·王景文传》:“比十七日晚,得征南参军事 谢儼 口信,云臣使人略夺其婢。” 清 孙枝蔚 《送同游者归扬州》诗:“ 扬州 望我急,口信赖君传。”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他已经派了他的老大进城,而带回来的口信,更证明他的忧虑不是没有根据。”讲信用。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那廝无行止,失口信。”
扣舷
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 唐 王维 《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宋 苏轼 《前赤壁赋》:“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胡怀琛 《拟钱允辉过江》诗:“扣舷何事费低吟,举目苍茫感喟深。”参见“ 叩舷 ”。
扣弦
用指弹弦。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曹纲 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扣絃。”安在弓弦上。
扣问
询问;讨教。 宋 魏了翁 《跋杨司理德辅之父纪问辩历》:“后生初学,哆然自是,耻於扣问者,视此亦可以少警矣。”《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晁大舍 将 童定宇 的来歷向 禹明吾 扣问。”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八:“偶尔在朋友间扣问,都说难懂。”
口稳
嘴紧,说话谨慎。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红娘 ,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怎么拿婊子比起我哥哥来!再不口稳些,也不该説这么一句话!”
口吻
亦作“ 口脗 ”。嘴唇;嘴。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腔调;口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悉作 姑苏 口吻,遂以此为成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説话,分明是京都口吻。”参见“ 口音 ”。口气。 邹韬奋 《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 茅盾 《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参见“ 口气 ”。
口外
泛指 长城 以北地区。也称口北。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四折:“ 赵令史 枉法成狱,杖一百,流口外为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文安 有佣工 古北口 外者,久无音问。其父母值岁荒,亦就食口外,且觅子。亦久无音问。” 郭小川 《平炉王出钢记》诗之二:“别看咱是口外的庄稼汉,塞外的红枣骝马名不虚传。”参见“ 口北 ”。
寇脱
通脱木的别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二十里,曰 升山 ,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脱。” 郭璞 注:“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 零 桂 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按,《尔雅·释草》“离南活莌” 郝懿行 义疏引 唐 陈藏器 《本草》:“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俗亦名通草。《尔雅》所谓‘离南活脱’也。”是寇脱即活莌,亦即通脱木。
扣头
叩头,磕头。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夫人之扣头,痛者血流,虽忿恨惶恐,无碎首者。” 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一:“惟有发书之日,西向再拜,扣头默祷,庶几区区丹诚,可以感动万一也。” 明 祝允明 《前闻记·戏语得妇》:“壻扣头谢罪,共述往语。”折扣额。指打折扣时扣除的金额。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放债起利加二加三加四并京债》:“至近代京债之例,富人挟貲往京师,遇月选官之不能出京者,量其地之远近,缺之丰嗇,或七八十两作百两,谓之扣头;甚至有四扣五扣者,其取利最重。”《官场现形记》第二回:“多一个经手,就多一个扣头,一层一层的剥削了去。” 老舍 《上任》:“买东西有扣头。”
叩头
伏身跪拜,以头叩地。旧时为最郑重的一种礼节。《史记·滑稽列传》:“鵠,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临坛揖了众僧,叩头礼下当阳。”《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我偶然游到东潭,变鱼耍子,你怎么见我不叩头,到提着我走?” 曹禺 《雷雨》第四幕:“ 萍 ,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虫名。形色如大豆。见《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异苑》。
口算
亦作“ 口筭 ”。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后汉书·安帝纪》:“辛卯,詔以三辅比遭寇乱,人庶流宂,除三年逋租、过更、口筭、芻稾。”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筭。”《汉书·食货志上》“常有更赋,罢癃咸出”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虽老病者,皆復出口算。” 唐 刘禹锡 《和州刺史厅壁记》:“初 开元 詔书以口筭第郡县为三品,是为下州。” 宋 朱熹 《策问》:“间者天子数下宽大詔书,弛民市征口筭与夫逃赋役者之布。”按牲畜的头数所征的赋税。《旧唐书·崔从传》:“ 扬府 旧有货麴之利,资产奴婢交易者,皆有贯率,羊有口算,每岁收利以给用, 从 悉除之。”也称心算。一种只凭思维及语言活动而不借助任何工具的运算过程。
口筭
见“ 口算 ”。
口爽
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王弼 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聘享嘉会,则唯餚饌旨酒……饕淫所阶,百疾所附,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百喻经·愚人食盐喻》:“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口授
口头传授。《汉书·艺文志》:“ 仲尼 思存前圣之业……有所襃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闻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吴晗 《灯下集·古人读书不易》:“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口头说,叫别人写。《三国志·蜀志·王平传》:“ 平 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小秦 说:‘……你认为这样好,就这样办。你口授命令吧。’”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续篇)》:“总编辑叫他写三篇社论,口授了社论的中心内容。”
口试
考试的一种方式,要求应试人口头回答问题。《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在口试的时候,不管该说不该说,我就把这些都对那两位同志说了。”
口实
口中食物。《易·颐》:“自求口实。” 孔颖达 疏:“求其口中之实也。” 高亨 注:“须自求口中之食物。”引申为食品。亦指饮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明勑下以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李贤 注引《汉官仪》:“口实,膳羞之事也。”《魏书·夏侯道迁传》:“好言宴,务口实,京师珍羞,罔不毕有。”指俸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杜预 注:“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古代俸禄皆以米计,故又借指为粮食。《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且 关中 之人百餘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胡三省 注:“口实,谓粮食也。”古代死者入殓时口中所含之物。《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何休 注:“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口实曰唅……天子唅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贝,庶人以穀实。”谓经常议论、诵读的内容。《书·仲虺之诰》:“ 成汤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孔 传:“恐来世论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太祖 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讽诵,以为口实。”引申为定论。 宋 苏洵 《仲兄字文甫说》:“昔者君子之处於世……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 清 李楷 《<嵞山集>序》:“乃世所援以为口实者: 元 轻 白 俗, 郊 寒 岛 瘦。予窃以为不然。”指话柄;谈笑的资料。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遂盗 葛龚 所作而进之。既具録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 葛龚 。’及 邯郸 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实。”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排调》:“举朝嗤笑,以为口实。”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九章:“前年躲警报在 桤木沟 同 陈登云 开过玩笑的那回事,不就是拿她--这个满身苕气的女人做过口实吗?”借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讎?” 杜预 注:“口实,但有其言而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今吾师以一身之谤,易大局之安,固其宜耳,然使后之任事者,得借重望以为口实,是国家之患,方自今日始矣。”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口舌
口和舌。说话的器官。《易·说卦》:“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 孔颖达 疏:“取口舌为言语之具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闒茸无行……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议论是非国家之事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加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牘。”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辞、言语。《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閒,虽臣等百餘人何益。’ 吕泽 彊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 曰:‘此难以口舌争也。’” 明 王琼 《双溪杂记》:“都御史 杨善 使虏,不恃一繒,以口舌晓譬,国威不屈。”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説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晋 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言,立致通显,所以那时的小说,多是记载畸行隽语的《世说》一类,其实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门书。”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引《杂五行书》:“舍西种梓楸各五根,令子孙孝顺,口舌消灭也。”《水浒传》第二四回:“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她宁愿话不投机,招丈夫对她发怒,也不愿看着他们兄弟之间起了口舌。”议论、谈论。 宋 苏轼 《书游汤泉诗后》:“惟 驪山 当往来之衝,华堂玉甃,独为胜絶,然坐 明皇 之累,为 杨 李 禄山 所污,使口舌之士,援笔唾駡,以为亡国之餘,辱莫大焉。”《红楼梦》第七七回:“这才乾浄,省得旁人口舌。”争吵;争执。《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是个良善人家,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
口柔
以言语媚人;奉承。《尔雅·释训》:“籧篨,口柔也。” 郭璞 注:“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 邢昺 疏引 李巡 曰:“籧篨,巧言好辞,以口饶人,是谓‘口柔’。” 南朝 陈后主 《太建十四年诏》:“而口柔之辞,儻闻於在位;腹诽之意,或隐於具僚。”
寇戎
谓敌军来犯。《周礼·春官·小祝》:“有寇戎之事,则保郊祀于社。”《逸周书·时训》:“鹰不化鳩,寇戎数起。”《韩非子·大体》:“故车马不疲弊於远路,旌旗不乱於大泽,万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骏不创寿於旗幢。”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敌军。《礼记·月令》:“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揔至,寇戎来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琨 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是时 鹿女 心知其子,乃谓王曰:‘今寇戎临境,上下离心,贱妾愚衷,能败强敌。’”《明史·邓洪震传》:“万一奸宄潜生,寇戎軼犯,其何以待之。”匪患与战争。《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唯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口琴
中国 古代乐器名。其制作材料及构造,各书记载不尽相同。《清通典·乐四》:“口琴,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间设一簧,簧端点以蜡珠,衔股鼓簧以成音。” 清 袁枚 《新齐谐·口琴》:“ 崖州 人能含细竹,装絃其上,以手拉之上下,如弹胡琴状,其声幽咽,号曰口琴。”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口琴,製如铁钳。贯铁繫其中,衔齿牙间,以指拨丝成声,宛转顿挫,有筝琶韵。”西洋乐器名。种类多,基本构造大体相同。琴有两行并列的小孔,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用嘴吹吸小孔发音。 丁玲 《入伍》:“上边俱乐部里传出来断断续续的口琴声,是谁在那里反复的练习着一个短曲。”
口强
犹言嘴硬;说话不让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这烦恼如何向?待漾下,又瞻仰;道忘了,是口强,难割捨我儿模样。”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俺兄弟媳妇口强,你让他些儿。”《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 吴王 口强而色惨,中心似有大忧。”能言善辩。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他每都恃着口强,便 仪 秦 呵怎敢比量?”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饶你这舌辩如 苏秦 ,口强似 陆贾 ,我看你怎生般分诉。”
口钱
古代的一种人口税。 汉 代指口赋钱。《汉书·贡禹传》:“ 禹 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 武帝 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王先谦 补注引 何焯 曰:“ 如淳 所引《汉仪注》,乃 元帝 以后之制也。”《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以穀过贱,听人以米当口钱,优评斛一百。”《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假孝廉,做官员;真孝廉,出口钱。”参见“ 口赋 ”。
扣砌
见“ 釦切 ”。
扣器
用金玉等镶嵌的器物。《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其 蜀 汉 釦器九带佩刀,并不復调。” 李贤 注:“釦音口,以金银缘器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铜器和以金银饰缘的釦器也很精美。”
口面
口角,争吵。《水浒传》第五一回:“你二位便可请回,休在此间惹口面不好。”《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他与 邱 家只隔得三四个间壁居住,也晓得 杨氏 平日有些不三不四的毛病,只为从无口面,不好发挥出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前日因有两句口面,他使一个性子,跑了回家。”
口糜
中医病症名。口舌糜烂。脏腑积热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 王冰 注:“火烁於内,则口舌糜烂呕逆。”中医病症名。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糜点如细碎饭粒,色白不痛,甚至弥漫满舌,及于唇内、上腭,属危候。多为热病后期伤阴所致。亦见于久病胃气衰败者。
扣门
敲门。《淮南子·齐俗训》:“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 晋 陶潜 《乞食》诗:“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辞。” 宋 张纲 《次韵彦达催诗》:“扣门颇厌催书债,隐几凭谁遣睡魔。”《红楼梦》第九一回:“刚到天明,早有人来扣门。”
叩门
敲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 季心 、 剧孟 耳。” 晋 陶潜 《乞食》诗:“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红楼梦》第二六回:“再往 怡红院 来,门已关了, 黛玉 即便叩门。” 茅盾 《虚惊》:“一丛巨大的黑影渐渐移近了,光景就是曾去叩门而且进去过的那所大房子。”
扣马
拉住马不使行进。《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侯 驾,将走 邮棠 ,太子与 郭荣 扣马。”《史记·赵世家》:“ 肃侯 游大陵,出於 鹿门 , 大戊午 扣马。” 裴駰 集解引 吕忱 曰:“扣,牵马。”《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伐 纣 , 伯夷 、 叔齐 扣马而谏,不听,乃逃入 首阳山 。后以“扣马”为直谏之典。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袖中諫猎书,扣马久上陈。” 明 梁云龙 《海瑞行状》:“天挺忠贞,有扣马之节。”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然而,看起别的记载来,却虽是那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 周 朝,当讨伐之初,也有 伯夷 和 叔齐 扣马而谏。”参见“ 叩马 ”。
叩马
勒住马。叩,通“ 扣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 、 叔齐 叩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郁达夫 《别掌书某君》诗:“道我新诗锦不如,临歧叩马请回车。”表示忠言直谏的举动。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举旄何暇,犹申叩马之忠,曳踵谁观,莫救跕鳶之沴。”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叩马》:“书生冒虎威,敢直言叩马,乞赐听啟。”
口率
按人口比例。《周礼·天官·太宰》“九曰弊餘之赋”汉 郑玄 注:“赋,口率出泉也。”《后汉书·丁鸿传》:“ 鸿 与司空 刘方 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此指按人口比例举孝廉。
口蜡
口脂的一种。 唐 白居易 《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
口快
说话不加思索,冲口而出。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客次……最不可妄谈事及呼人姓名,恐对人子弟道其父兄名及所短者或其亲知,必貽怒招祸。俗谓口快,乃是大病。”《朱子语类》卷二八:“然这一章是不佞要紧。佞不是諂佞,是箇口快底人,事未问是不是,一时言语便抵当得去。”
叩叩
殷勤恳挚。 三国 魏 繁钦 《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后。” 清 朱彝尊 《戏效香奁体二十六韵》:“裁通心叩叩,爱执手掺掺。” 王闿运 《莫姬哀词》:“非余叩叩,念子苕苕。”
口诀
佛家、道家以口头传授的道法或秘术的要语。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岂况金简玉札,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 唐 岑参 《下外江舟中怀终南旧居》诗:“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西游记》第二回:“ 悟空 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説些甚么妙法。”泛指根据学艺、方技等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 宋 陈师道 《<茶经>序》:“《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犹其粗也。”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二折:“聪明,怎生得口诀手未到,心先应。”《老残游记》第一回:“所以这 老残 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餬口去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象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
口角
嘴边;嘴。 唐 韩愈 《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你们做媒的口角,最善形容。” 茅盾 《锻炼》三:“ 苏太太 就两眼发直,口角抽搐,似乎想说话而又说不出。”言语;口气。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 柳麻子 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 李生 ,果因是而得真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此女口角殊咄咄逼人。”争吵。《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钮成 原係我家佣奴,与家人 卢才 口角而死,却与我无干。”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五章:“今天晌午,两个人发生了一点口角,这会儿火气已经下去了。”
口具
当面陈述。《梁书·武帝纪上》:“今段乘驛甚急,止有两封与行事兄弟,云‘ 天虎 口具’;及问 天虎 而口无所説。” 南朝 陈 徐陵 《代梁贞阳侯与荀昂兄弟书》:“一二復令 张佛奴 口具。相见在近,此不多及。”《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会 蜀 人 费合 告 怦 反, 怦 有与将帅书云:‘事事往人口具。’ 纪 即以为反徵。”
扣角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叩角
敲牛角。《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汉 蔡邕 《琴操》:“ 宁戚 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 齐桓公 闻之,举以为相。”后因以“叩角”为求仕或用言语打动君主而获显官之典。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博采之道弘,则异闻毕集;庭燎之耀辉,则奇士叩角。” 唐 刘沧 《汶阳客舍》诗:“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 刘泽湘 《过西山辟支生墓》诗:“叩角谁賡 宁戚 歌,飞鳧莫辨 王乔 舄。”
寇贾
东汉 寇恂 与 贾复 的并称。执金吾 贾复 部将杀人, 汝南 太守 寇恂 捕杀之。 贾 以为耻,扬言要杀 寇恂 。 寇 效 蔺相如 为大局退让。后经 光武帝 调解和好。见《后汉书·寇恂传》。后作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 三国 魏 路粹 《为曹公作书与孔融》:“昔 廉 藺 小国之臣,犹能相下; 寇 贾 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周书·文帝纪上》:“共追 廉 藺 之迹,同慕 寇 贾 之风。”《南史·沉庆之传》:“卿忘 廉 藺 、 寇 贾 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
口颊
指嘴附近的部位。《艺文类聚》卷十九引 晋 孙楚 《笑赋》:“徐疾任其口颊,员合得乎机要。” 宋 苏轼 《戏用晁补之韵》:“知君忍飢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穀。”借指言语。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致仕文字为众 楚 所咻,费了无限口颊,今方得州府判押。”
口籍
名籍;户口册。《后汉书·百官志二》:“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於门之所属。”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乃献地图,编口籍,修职贡,上吏员。”
口技
亦作“ 口伎 ”。杂技之一种。运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古时常隔壁表演,所以也称隔壁戏。又叫像声。 张潮 《虞初新志》卷一引 清 林嗣环 《秋声诗自序》:“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駡,以一人而兼之,听之歷歷也。”《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如听口伎,声百出而不穷。” 冯雪峰 《园丁和假鸟》:“﹝他﹞忽然听见园丁走来了,生怕被他发觉,便施展着自己的口技,叫了一阵,叫得比真的鸟都要美妙。”
叩阍
吏民因冤屈等直接向朝廷申诉,谓之“叩閽”。《资治通鉴·唐昭宗大顺元年》:“方且轻骑叩閽,顿首丹陛,诉姦回於陛下之扆座,纳制敕於先帝之庙庭。”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麟愁凤泣,弟兄固当叩閽;兔死狐悲,亲戚亦宜伏闕。”《清史稿·圣祖纪一》:“ 镇筸 诸生 李丰 等叩閽言 红苗 杀人,有司不问。” 鲁迅 《坟·看镜有感》:“直到 康熙 初,争胜了,就教他做钦天监正去,则又叩阍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