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交语
传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交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超 等疑之” 裴松之 注引《魏书》:“公与虏交语,不宜轻脱,可为木行马以为防遏。”《新唐书·朱宣传》:“ 琼 单骑至,方交语,士突起,掖 琼 以入。” 宋 文天祥 《渔舟序》:“未几,交语而退。”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一章:“夹杂着一片愉快的轰笑声、嘁嘁喳喳人们底交语声。”
交游
亦作“ 交游 ”。朋友。《管子·权修》:“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郑君墓志铭》:“君天性和乐,居家事人,与待交游,初持一心,未尝变节。”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萧伯升 ﹞豪詄自喜,意气卓犖,交游满天下。”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至于地方一层,实在毫无办法想了。因为我并无交游,止认得几个学校。”交际;结交朋友。《荀子·君道》:“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 宋 王安石 《与陈和叔内翰书》:“与 和叔 交游三十年,非敢相求於末度。” 孙犁 《白洋淀纪事·走出以后》:“她却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见“ 交游 ”。
骄盈
1.骄傲自满。); 2.猛烈旺盛。
郊迎
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管子·小匡》:“初, 桓公 郊迎 管仲 而问焉。 管仲 辞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 人以为宠。” 唐 刘禹锡 《平蔡州》诗之一:“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明 何景明 《皇告》诗:“龙旗既翔,龙幄既张。大小肃肃,乃於郊迎。”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徐麟士》:“﹝ 麟士 凯旋,﹞女君郊迎三十里,待以上宾之礼,赐以黄金万鎰,白璧十双。”
角鹰
鹰的别名。其头顶有毛角,故称。 唐 王昌龄 《观猎》诗:“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驄抛鞚去如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四·鹰》:“鹰以膺击,故谓之鹰。其顶有毛角,故曰角鹰。” 清 陈维崧 《赠龚芝麓先生》诗:“角鹰离鞲马脱轡,我公慷慨日言事。”
椒瑛
1.犹言美玉。比喻贤德之人。
挢引
伸引手足。谓按摩。用以养生、治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 司马贞 索隐:“谓为按摩之法,夭撟引身,如熊顾鸟伸也。”
交引
宋 代采办军粮使用的代价证券。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淳化 四年初,行交引罢贴射法。西北入粟,给交引,自 通利军 始。”《文献通考·征榷五》:“ 雍熙 后用兵,乏於馈餉,多令商人输芻粮塞下,酌地之远近不为直,取市价而后增之,授以要券,谓之交引,至京师给以緡钱。又移文 江 、 淮 、 荆 、 湖 给以颗末盐及茶。”交集引发。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笤箒》:“自是惶惑殊深,淫情交引,苦思不置。”
较艺
谓竞争技艺。 唐 符载 《上巳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献奇较艺,鉤索胜负。”《宣和画谱·崔白》:“祖宗以来,图画院之较艺者,必以 黄筌 父子笔法为程式,自 白 及 吴元瑜 出,其格遂变。” 明 宋濂 《教授魏府君墓志铭》:“ 洪武 三年秋八月,京畿多士,较艺於乡闈,予时被旨与 魏君 潜与闻考试事。”
蕉衣
麻布制的衣服。 唐 贾岛 《送陈判官赴绥德》诗:“身暖蕉衣窄,天寒磧日斜。” 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之五:“僧虽与筒簟,人不典蕉衣。” 唐 陆龟蒙 《早秋吴体寄袭美》诗:“短烛初添蕙幌影,微风渐折蕉衣稜。”
娇逸
俊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唐 王毂 《玉树曲》:“ 陈 宫内宴明朝日,玉树新妆逞娇逸。”
交椅
坐具。腿交叉,有靠背,能折迭。古时称“胡床”、“交床”,后世称“太师椅”。《朱子语类》卷七七:“如这交椅是器,可坐便是交椅之理。”《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汪知县 又被夫人抢白了几句,一发怒上加怒,坐在交椅上,气愤愤的半晌无语。”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交木而支,如交椅之称。胡牀,即交椅。”参阅 宋 陶穀 《清异录·逍遥座》、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指座次,职位。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楔子:“遇着 晁盖 哥哥,打开枷锁,救某上山,就让某第二把交椅坐了。”
交倚
即交椅。 宋 曾三异 《因话录》:“交倚谓之绳牀,夷狄所製, 欧公 不御。”
郊野
周 代距王城百里谓之郊,三百里谓之野。统称“郊野”。《周礼·秋官·蜡氏》:“凡国之大祭祀,令州里除不蠲,禁刑者、任人及凶服者。以及郊野,大师、大宾客亦如之。”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郊野…… 郑众 曰:‘《司马法》云: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泛指城邑之外的地方。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及欢爱、苟媚、佞説、巧辨之惑君也,犹炫燿君目,变夺君心,便以好为丑,以鹿为马;而况於郊野之贤、闕外之士,未尝得见者乎?”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市井之间,盗贼未断;郊野之外,疲瘵尚多。” 清 孙枝蔚 《秋邨》诗:“残暑清郊野,农妇共安寧。” 王汶石 《大木匠》:“整整三十多天,哪里也没去过。郊野,在他的眼前,已经换了另一种装束。”《周礼》指乡遂大夫与公邑大夫的并称。《周礼·夏官·大司马》:“乡遂载物,郊野载旐。” 郑玄 注:“郊谓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野谓公邑大夫。” 贾公彦 疏:“‘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者,郊内有六乡,州长已下;郊外有六遂,县正已下,故知言郊有此二等人也。云‘野谓公邑大夫’者……公邑皆有大夫治之。故《司马法》云:‘二百里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如县正。’是公邑大夫也。”
艽野
荒远之地。《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毛 传:“艽野,远荒之地。”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面艽野兮悲桥梓,溯急流兮苦磧沙。”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 江 左衰微,其民挟注本郡,而不土断;閭伍不修,赋无所出,亦以爱类,得不沦於艽野,有以也。”
姣冶
美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姣冶嫺都。”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南威 青琴 ,姣冶之极,而必俟盛饰以增丽。”
燋夭
凋零摧折。燋,通“ 憔 ”。《淮南子·本经训》:“雷霆毁折,电霰降虐,气雾雪霜不霽,而万物燋夭。”
嶕峣
亦作“嶣嶤”。 1.峻峭;高耸。《汉书·扬雄传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 颜师古 注:“嶕嶢,高貌也。” 晋 陶潜 《拟挽歌辞》之三:“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嶤。” 宋 司马光 《送张太博肃知岳州》诗:“波涛汹涌动寒野,楼阁嶣嶤压暮云。”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上:“山虚水深,万籟萧萧,古无人踪,惟石嶕嶢。”指高山。 清 周亮工 《百丈岩瀑布同公蕃赋》诗:“雷耕石骨劈嶕嶢,波诡云腾百丈高。”
僬侥
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因以为其国名。《列子·汤问》:“帝凭怒,侵减 龙伯 之国使阨,侵小 龙伯 之民使短。至 伏羲 神农 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 僬侥国 ,人长一尺五寸。” 杨伯峻 集释引 殷敬顺 释文:“ 僬侥 音譙尧,短人国名也。”按, 明 孙瑴 《古微书·诗含神雾》作“焦侥”。 清 陈维崧 《满江红·赠大西洋人鲁君》词:“海外海,光如漆;国外国,天无日。话 僬侥 龙伯 ,魂摇股栗。”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国语·鲁语下》:“ 仲尼 曰:‘ 僬侥氏 长三尺,短之至也。’” 韦昭 注:“ 僬侥 , 西南蛮 之别也。”《后汉书·明帝纪》:“西南夷 哀牢 、 儋耳 、 僬侥 、 槃木 、 白狼 、 动黏 诸种,前后慕义贡献;西域诸国遣子入侍。”指卑微年幼之人或卑鄙小人。 宋 苏轼 《刘丑廝》诗:“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簫。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 感惺 《断头台·党争》:“小衣冠端合称僬侥,多则是三尺顽躯求一饱。”
骄阳
猛烈的阳光。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骄阳何火赫,海水烁龙龟。”《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閽。” 茅盾 《秋收》三:“夜来露水是有的,稻比白天在骄阳下稍稍显得青健。”
娇养
娇生惯养。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八:“君不见 隋 朝陇头姥,娇养双鸚嘱新妇。一鸚曾説妇无仪,悍妇杀鸚欺主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一向娇养惯了,不曾学习。” 巴金 《灭亡》第四章:“你们又把我们抛到这残酷无情的社会中,让我们这些娇养惯了的孩子被人摧残。”
胶言
诡辩之言。《文选·左思<魏都赋>》:“繆默语之常伦,牵胶言而踰侈。” 张载 注:“ 李尅 书曰,言语辨聪之説,而不度於义者,谓之胶言。”
矫言
虚假的言论;谎话。《庄子·盗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南史·袁昂传》:“誓之丹款,实非矫言。”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 熙先 构逆怀奸,矫言欺众。”谎说。《史记·日者列传》:“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
徼循
巡查。《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 秦 官,掌徼循京师。”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所谓游徼,徼循禁备盗贼也。”《新唐书·侯仲庄传》:“ 德宗 幸 奉天 ,迁左卫将军,为防城使。脩垒堞,昼夜执戈徼循。”《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六年》:“戊寅,詔 陕西 、 河东 经略司,其新復城砦徼循,毋出二三里。”《清史稿·礼志九》:“巡警八所,护军统领率羽林军徼循。”
徼巡
巡查。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中尉掌徼巡京师,位秩与卿同。” 唐 柳宗元 《古东门行》:“赤丸夜话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緹綺二百,尅静神州。金门九重,遂成高枕。徼巡无怠,仪位有光。”《清史稿·辅国恪僖公察尼传》:“宜於湖水涸后,围以木栰,立桩列礮,以小舟徼巡,为久困计。”
胶续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汉武帝 时,西海国有献胶五两者,帝以付外库,餘胶半两,西使佩以自随。后从 武帝 射於 甘泉宫 ,帝弓弦断,从者欲更张弦,西使乃进,乞以所送餘香胶续之……终日不断。帝大怪,左右称奇,因名曰续弦胶。”后以“胶续”为妻死续娶之称,故亦曰“续弦”。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天缘巧合》:“弟既丧偶,胡不早为胶续,虚此韶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公大忧,急为胶续以解之,而公子不乐。”
胶序
殷 学名序, 周 学名胶,后即用为学校的通称。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胶序肇修,经法敷广。”《隋书·炀帝纪上》:“优德尚齿,载之典训,尊事乞言,义彰胶序。” 明 袁宏道 《寿存斋张公七十序》:“而尊人 存斋公 ,少困胶序,老为邑博士,未期月挂冠去。”
椒糈
亦作“ 椒稰 ”。以椒香拌精米制成的祭神的食物。《楚辞·离骚》:“ 巫咸 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王逸 注:“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汉书·扬雄传上》:“费椒稰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琼茅。”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椒稰,以椒香米饊也。”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扬玉桴,握椒糈。”
焦朽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味苦,其臭焦。”又:“﹝孟冬之月﹞其味咸,其臭朽。”后指火焦木朽的气味。《列子·仲尼》:“鼻将窒者,先觉焦朽。” 张湛 注:“焦朽有节之气,亦微而难别也。”犹枯萎。 晋 傅玄 《答程晓》诗:“赫赫明明,天人合和;下罔遗滞,焦朽斯华。”
娇羞
妩媚含羞。 南朝 齐 谢朓 《咏邯郸故才人嫁为厮养卒妇》:“顦顇不自识,娇羞餘故姿。” 唐 权德舆 《玉台体》诗之二:“嬋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一段娇羞,春风无那,趁晴明溪边浣纱。” 林海音 《城南旧事·兰姨娘》:“ 兰姨娘 娇羞的笑着,就仿佛她是十八岁的大姑娘刚出嫁。”
教刑
古代学校所用的刑罚。《书·尧典》:“扑作教刑。” 孔 传:“扑,榎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 蔡沉 集传:“扑作教刑者,夏楚二物,学校之刑也。”参见“ 夏3楚 ”。
徼幸
见“ 徼幸 ”。徼,通“ 侥 ”。作非分企求。《国语·晋语二》:“人实有之,我以徼倖,人孰信我?”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唐 卢照邻 《对蜀父老问》:“盖闻智者不背时而徼幸,明者不违道以干非。”徼,通“ 侥 ”。希望获得意外成功;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左传·哀公十六年》:“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饜。”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行险徼倖,大言面欺。” 清 刘大櫆 《方桤林墓表》:“病篤,则又刲股和药,以徼幸於万一之生。” 鲁迅 《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孔子 曰:‘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怕未必有这样徼幸的事罢。”
儌幸
亦作“ 儌幸 ”。谓希求获得意外的成功。《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儌倖於封侯富贵者也。” 成玄英 疏:“儌倖,冀望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当 刘太后 时,人多儌倖,以希大用,公乃中立不倚。”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文武解元》:“上曰:‘改考实係佳事,但恐武生记文数篇,希图儌倖者多。’”谓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成功或因偶然的原因免于灾难。《明史·四川土司传二》:“而都御史 汪浩 儌幸边功,诬杀所保土官及寨主二百餘人。” 蒋光慈 《在黑夜里》诗:“你也是这一天应被牺牲的一个啊,但你只挨几个老拳,总算儌幸。”见“ 儌倖 ”。
侥幸
企求非分。《庄子·在宥》:“此以人之国侥倖也。” 陆德明 释文:“侥倖,求利不止之貌。”《后汉书·吴汉传》:“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倖,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 李贤 注:“侥,犹求也。” 宋 司马光 《论财利疏》:“凡宗室、外戚、后宫、内臣以至外廷之臣,俸给赐予,皆循祖宗旧规,勿復得援用近岁侥倖之例。其踰越常分,妄有干求者,一皆塞絶,分毫勿许,若祈请不已者,宜严加惩谴,以警其餘。” 梁启超 《新民论·论私德》:“当内乱时,其民必生六种恶性:一曰侥倖性,才智之徒,不务利羣,而惟思用险鷙之心术,攫机会以自快一时也。”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犹幸运。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或抱罪之家,侥倖蒙恩,故宣此言,以自悦喜。” 唐 韩愈 《病鸱》诗:“侥倖非汝福,天衢汝休窥。”《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玄德 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但博得歌筵前垂一顾,舞裀边受寸赏,御酒龙茶,三生侥倖,万世荣华。” 冰心 《斯人独憔悴》:“你还算侥幸,只可怜我当了先锋,冒冒失失的正碰在气头上。”
燋心
忧虑,着急。燋,通“ 焦 ”。《后汉书·杨震传》:“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徵也。”《法苑珠林》卷七九:“ 涉公 若在,朕岂燋心於云汉若是哉?”
焦心
忧虑;着急。《燕丹子》卷中:“ 丹 尝质於 秦 , 秦 遇 丹 无礼,日夜焦心,思欲復之。” 宋 司马光 《上皇太后疏》:“臣是用日夜焦心陨涕,侧足累息;寧前死而尽言,不敢幸生而塞默也。”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众人焦心地议论着 石德富 和 石永公 凶多吉少。”
交心
交集于心。 晋 陶潜 《时运》诗序:“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农会今儿请大伙来开交心会,问问大伙的意见。”
绞缬
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 东晋 时已开始使用, 唐 代最为盛行。
憍泄
傲慢。《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 杨倞 注:“泄与‘媟’同,嫚也。”
娇小
窈窕;小巧。 唐 李白 《江夏行》:“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巴金 《利娜》:“我的身子本来娇小,可是那张床几乎还容不下。”形容声音柔细。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鸎声爱娇小,鷰翼翫逶迤。”
胶庠
周 代学校名。 周 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语本《礼记·王制》:“ 周 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梁书·裴子野传》:“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奬后进,庶一夔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 唐 元稹 《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诗:“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读诗书不愧胶庠,畏先圣洋洋灵显。”
角仙
鹿的别称。宋 陶穀 《清异录·兽》:“ 华清宫 一鹿,千年精俊不衰,人呼曰角僊。”
焦先
汉 末隐士。字 孝然 , 河东 人。孑然无亲,见 汉 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 镇江 谯山 (即今 焦山 )。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卷下、 晋 葛洪 《神仙传》。后因以指有道的隐士。 宋 苏轼 《和杂诗》之三:“空餘 焦先 室,不传 元化 方。”
狡黠
诡诈。《三国志·蜀志·张嶷传》:“ 健 弟狡黠,又 夷 狄 不能同功,将有乖离。”《法苑珠林》卷四一引《生经》:“其贼狡黠,更当设谋。”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杖煞一番老而狡黠者,其后补署,悉用年少,惜身保家,不敢为恶矣。”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原来是大丰银行一个小职员,凭着狡黠和逢迎的本领现在升为 潘月亭 的秘书。”犹机灵。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蔡季实 殿撰有一僕,京师长随也,狡黠善应对, 季实 颇喜之。”
佼黠
狡猾奸诈。 汉 王充 《论衡·讲瑞》:“且人有佞猾而聚者,鸟亦有佼黠而从羣者。”
鷮息
古方士导引之术。谓屈颈如鷮鸟之引气呼吸,故称。《后汉书·方术传下·华陀》:“ 寿光 年可百五六十岁,行 容成公 御妇人法,常屈颈鷮息,须髮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 清 钱谦益 《留化馆记》:“鷮息禽戏,块然独存。” 清 唐孙华 《再迭前韵》之四:“频调鷮息神无恙,细写蝇头眼未妨。”
角犀
额角入发处隆起,有如伏犀。古代迷信以为显贵贤明之相。亦借指贤明者。《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 韦昭 注:“角犀,谓顶角有伏犀。丰盈,谓颊辅丰满,皆贤明之相。” 唐 李翱 《祭故福建独孤中丞文》:“君齿少我,髮鬢都玄,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参见“ 匿犀 ”、“ 伏犀 ”。
教习
教员的旧称。
矫诬
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书·仲虺之诰》:“ 夏王 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蔡沉 集传:“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 桀 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託天以其众。”《魏书·崔浩传》:“﹝ 浩 ﹞性不好 老庄 之书……曰:‘此矫诬之説,不近人情。’”《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託圣贤以伸其説谓之矫;圣贤无是事,寓言而加詆谓之诬。”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清 唐甄 《潜书·非文》:“二十三代之编籍,閼塞其心;序论传志之空言,矫诬其理。”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其刑矫诬,百姓携贰。” 韦昭 注:“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淮南子·氾论训》:“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也。” 高诱 注:“矫,擅作君命;诬,以恶覆人也。”
挢诬
欺诈。《周礼·秋官·禁暴氏》:“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撟诬犯禁者,作言语而不信者,以告而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