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结穴
旧时堪舆家谓地脉顿停处地形洼突,地气所藏结,称为“结穴”。 清 蒋平阶 《秘传水龙经·自然水法歌》:“湖荡之处多有结穴,如波心荡月,如雁落平沙,又如海鸥点水,审而穴之,无不发福。”比喻文辞的归结要点。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蜀书》列传终以 杨戏 ,即以 戏 所著《季汉辅臣赞》繫于后,此天然为全部结穴,且藉以当《蜀书》序传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那梦便是《残春》中的顶点,便是全篇的中心点,便是全篇的结穴。”
节宣
指或裁制或布散以调适之,使气不散漫,不壅闭。《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杜预 注:“宣,散也。” 北周 庾信 《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 宋 王安石 《上郎侍郎启二》:“伏惟顺序节宣,慰人所望。” 明 徐渭 《奉答少保公书》:“隆冬远道,全赖节宣,决策酬纷,翻宜暇豫。”节制宣泄。《隋书·高祖纪下》:“五岳四镇,节宣云雨, 江 、 河 、 淮 、海,浸润区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建闸》:“余以为 三江 既濬,建闸为急,何也?盖水利之盈虚,全在乎节宣。”
疥癣
疥与癣。亦特指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寧有患疥转作疟乎?” 清 孙枝蔚 《患疥》诗:“家贫无药物,疥癣坐相欺。” 鲁迅 《书信集·致山上正义》:“癞疮疤,即因疥癣而变秃处的痕迹。”疥癣一类的疾患。比喻小患。《国语·吴语》:“今王非 越 是图,而 齐 鲁 以为忧。夫 齐 鲁 ,譬诸疾,疥癣也。” 韦昭 注:“疥癣在外,为疾微也。” 明 唐顺之 《答徐存斋相君书》:“东南海寇出没,於国家虽为疥癣,而百姓则不堪荼毒。” 叶玉森 《四日冒风雪因事赴全椒》诗:“疥癣虽平心腹未,已将功德颂神汤。”比喻细微。有鄙视之意。《封神演义》第六九回:“大王差矣!今 紂 恶贯盈,人神共怒,岂得以 孔宣 疥癣之辈,以阻天下诸侯之心。”
节序
节令,节气;节令的顺序。 南朝 梁 江淹 《谢仆射游览》诗:“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时菊耀巖阿,云霞冠秋岭。”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江 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词之一:“惊节序,叹沉浮,穠华如梦水东流。” 李大钊 《青春》:“每更节序,輒动怀思,人事万端,那堪回首,或则幽闺善怨,或则骚客工愁。”
解休
停止,停息。 宋 杨万里 《和昌英叔久雨》:“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犹休息。解,通“ 懈 ”。 汉 王充 《论衡·儒增》:“ 仲舒 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於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
结匈
见“ 结胸 ”。
桀雄
犹枭雄。《荀子·宥坐》:“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羣,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杰出的人才。《鹖冠子·近迭》:“故知百法者,桀雄也。” 陆佃 解:“此俊德也,非特桀雄而已。”
解形
1.脱身。); 2.分解形体。); 3.道教语。犹尸解。); 4.犹解脱。
洁行
清白的操行。 汉 王充 《论衡·刺孟》:“ 伯夷 不食 周 粟,饿死於 首阳 之下,岂一食 周 粟而以污其洁行哉?” 清 姚莹 《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先生﹞尤爱洁行潜志之士。”保持行为的清白端正。《史记·魏公子列传》:“臣脩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今隐者洁行,蓬蓽之内,以咏先王之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饿鬼》:“﹝ 朱叟 ﹞操业不雅……而 朱 洁行为善,人始稍稍礼貌之。”
桀心
不顺之心。《汉书·匈奴传下》:“至 本始 之初, 匈奴 有桀心,欲掠 乌孙 ,侵公主。” 颜师古 注:“桀,坚也。言其起立不顺。”
戒心
戒备、警惕之心。《孟子·公孙丑下》:“当在 薛 也,予有戒心。” 赵岐 注:“戒,有戒备不虞之心也。时有恶人欲害 孟子 , 孟子 戒备。” 唐 元结 《元谟》:“吾其颂昌人之道,为戒心之宝。”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僧》:“二君有戒心,勿北行,可南去。” 吴组缃 《山洪》二四:“这种自发的戒心,在一般居民几乎是出于本能的。”
介心
耿介的性格。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介意,把不快的事记在心里。如:这件事他讲得不妥当,请 张先生 不要介心。
揭晓
公布考试录取名单。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又有 张湘 ,亦以乙卯魁亚荐。揭晓两夕前,梦人持巨螯扑卖……及榜出,乃为小荐第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瞿泰安》:“比揭晓, 泰安 名在第五。”《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过了二十多天,贡院前蓝单取进墨浆去,知道就要揭晓。”泛指把事情的结果公开出来。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二章四:“到了第三次, 刘健群 的副厅长已经揭晓,我便更有所借口了。” 茅盾 《子夜》十八:“她的前途毕竟还是一个‘谜’;她巴望这‘谜’早早揭晓,可是她又怕。”破晓。 清 黄景仁 《登秦望山》诗:“揭晓达 秦望 ,奋身穷躋攀。”
接响
谓一声声相接而传开去。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男女老幼,大临街衢,接响传声,不踰时而达于四境。”《隋书·后妃传序》:“雎鳩之德,千载寂寥;牝鸡之晨,殊邦接响。” 宋 陈师道 《早起》诗:“邻鸡接响作三鸣,残点连声杀五更。”
结衔
1.旧时官吏签署官衔。
孑弦
单弦。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比之琴瑟,不可以孑絃求五音也;方之甲胄,不可以一札待锋刃也。何者?五音合用不可闕;而锋刃所集,不可少也。”
解夏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乃众僧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中元》:“众僧解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盖方长养之辰,出外恐伤草木虫蚁,故九十日安居。《释苑宗规》云:‘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尽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僧尼结夏》:“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谓之解夏、解制。”
节下
对将领的敬称。古代授节予将帅以加重职权,故敬称将领为节下。后对使臣或地方疆吏亦称节下。《晋书·殷仲堪传》:“愿节下弘之以道德,运之以神明,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陈书·高祖纪上》:“节下奉辞伐罪,故当生死以之,岂可畏惮宗室,轻於国宪?”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愚虽不才,不后於监门卖浆之徒,节下虽未相见,不减於虚左欢游之仪。”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阁下》。犹麾下,部下。《新唐书·哥舒翰传》:“ 翰 疑图己,表请 乾运 兵隶节下,因诡召 乾运 计事者,至军,即斩首梟牙门,并其军。”指节日或接近节日的日子。 老舍 《老字号》:“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
桀黠
凶悍狡黠。《史记·货殖列传》:“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尔乃桀黠横扇,冯陵畿甸。”《旧唐书·罗艺传》:“ 艺 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能弄矟。” 梁启超 《新民说·论私德·私德堕落之原因》:“此三者,桀黠之民所含有性也。”指凶悍狡黠的人。 唐 罗隐 《薛阳陶觱篥歌》:“扫除桀黠似提帚,制压羣豪若穿鼻。”
杰黠
凶猛而狡诈。杰,通“ 桀 ”。《北史·韩褒传》:“﹝ 襃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聪明,狡猾。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肧胎。”
捷黠
敏捷灵巧。《仪礼·大射仪》“参见鵠於干” 汉 郑玄 注:“正鵠皆鸟之捷黠者。”《周礼·天官·司裘》“设其鵠” 唐 贾公彦 疏:“俗云鳱鵠,是小鸟捷黠者也。”
解禊
祓除不祥的祭祀。古代多于三月上巳临水举行。 晋 褚爽 《禊赋》:“伊暮春之令月,将解禊于通川。” 晋 成公绥 《洛禊赋》:“考吉日,简良辰,祓除解禊,同会 洛 滨。”《世说新语·言语》“诸名士共至 洛水 戏”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竹林七贤论》:“ 王济 诸人尝至 洛水 解禊事。”
解析
解释分析。《宋史·儒林传一·孙奭》:“有从 奭 问经者, 奭 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 郭沫若 《文艺论集·<瓦特·裴德的批评论>》:“当他把那种美点解析清楚,而且记录下来,如像化学家为他自己或别人,把一些自然的原素记录下来的一样,他的目的便达到了。”
结习
佛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
椄槢
接合之木,小梁。《庄子·在宥》:“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 陆德明 释文:“椄槢,桎梏梁也。”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予虽天戮民,有械无椄槢。”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九》“揖楔”:“《淮南》曰:‘大者为柱梁,小者为椄槢也。’案:小梁谓之椄槢,故桎梏之梁,亦谓之椄槢。”按,今本《淮南子·主术训》“椄槢”作“揖楔”。
接膝
膝与膝相接。犹促膝。形容坐得很近。 晋 陶潜 《闲情赋》:“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唐 李端 《琴曲歌辞·王敬伯歌》:“传杯惟畏浅,接膝犹嫌远。”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失其真,则人虽接膝而不相知。”
接淅
捧着已经淘湿的米。语出《孟子·万章下》:“ 孔子 之去 齐 ,接淅而行。” 朱熹 集注:“接,犹承也;淅,渍米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手承米而行,不及炊也。”后以“接淅”指行色匆忙。 宋 苏轼 《归朝欢》词:“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 江 南客。” 清 钱陆灿 《周亮工墓志铭》:“三仕三已,如传舍接淅,不及有所裨益,故莫得而书焉。” 王闿运 《<老子注>序》:“见不行则接淅也。”
解悟
领会;领悟。《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北史·恩幸传·和士开》:“ 士开 幼而聪慧,选为国子学生,解悟捷疾,为同业所尚。”《红楼梦》第二二回:“ 寳玉 写毕,自己虽解悟,又恐人看了不解,因又填一隻《寄生草》,写在偈后。”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 冰如 脸上现出解悟的微笑。”
节物
作为;行事。《吕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高诱 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宋 苏舜钦 《秋夕怀南中故人》诗:“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诗:“节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应节的物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中城兵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余怪问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马处送节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正在家中喫利市饭,忽见老门子 陆有恩 来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请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总是节物,不好特地来请得。今日来得极妙,且喫三盃。’”
接物
接触外物。《太平御览》卷七四引《尹文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淮南子·氾论训》:“目无以接物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谓与人交往。《汉书·司马迁传》:“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三国志·吴志·虞翻传》“ 翻 一见之,便与友善,终成显名”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会稽典录》:“倾心接物,士卒皆为尽力。”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说·富贵贫贱说》:“推诚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君子之自处也谦,而其接物也恭。”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
接武
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劫悟
形容吹笙时气流相冲激。《文选·潘岳<笙赋>》:“郁捋劫悟,泓宏融裔。” 李善 注:“劫悟,气相衝激。”一说,声分明貌。见 吕向 注。
节文
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有筭,为之节文也。” 孔颖达 疏:“男踊女辟是哀痛之至极也,若不裁限,恐伤其性,故辟踊有筭为準节文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宋 苏轼 《礼以养人为本论》:“夫礼之初,始诸人情,视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礼节;仪式。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鼎俎之礼,节文曲备。”《隋书·经籍志二》:“ 汉 兴, 叔孙通 定朝仪, 武帝 时始祀 汾阴 后土, 成帝 时初定南北郊,节文渐具。”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五礼之威仪,至於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 中国 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减省文字。《后汉书·应劭传》:“﹝臣﹞輒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为之节文。”
借问
犹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勒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唐 任华 《寄杜拾遗》诗:“ 杜拾遗 ,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萨都剌 《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 澄观 名籍籍。” 宋 姜夔 《昔游诗》:“朝发 黄陵祠 ,暮至 赤沙 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 东京 来的 王教头 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邓秀梅 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 贞观 、 永徽 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 显庆 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 宋 梅尧臣 《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解围
解除敌军的包围。《战国策·齐策六》:“故解 齐国 之围,救百姓之死, 仲连 之説也。”《韩诗外传》卷二:“ 华元 以诚告 子反 ,得以解围,全二国之命。” 唐 李嘉祐 《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诗:“贫妻白髮输残税,餘寇 黄河 未解围。”谓解除对敌军的围困。《史记·秦本纪》:“ 繆公 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 晋 君,反为 晋 军所围…… 晋 军解围,遂脱 繆公 而反生得 晋 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四章:“ 献忠 将 张令 围困了十二天,到了三月初八,眼看就要攻破 柯家坪 ,官军数路援军齐到,只好解围而去。”泛指解除困境。《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 凝之 弟 献之 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 道韞 遣婢白 献之 曰:‘欲为小郎解围。’” 清 洪昇 《长生殿·复召》:“无淹滞,稳情取一笑,愁城自解围。” 茅盾 《子夜》十四:“他满脸通红了!幸而 范博文 出来给他们解围。”
结苇
见“ 结草虫 ”。
嗟味
犹叹赏。 唐 张柬之 《将仕郎张敬之墓志》:“王公嗟味,乃推为举首。”《新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司马承禎 ﹞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於淡,合气於漠,与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味曰:‘ 广成 之言也!’”
解网
亦作“ 解罔 ”。解开罗网。比喻宽宥、仁德。典出《史记·殷本纪》:“ 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 汤 德至矣,及禽兽。’” 南朝 梁 沉约 《汉东流》诗:“至仁解网,穷鸟入怀。” 唐 柳宗元 《寄韦珩》诗:“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是 宋 人之志在於尽割其众,而异於解罔祝禽者矣。”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钱公神道碑》:“公於是百道长围,一面解网。”
结袜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王生 者,善为 黄 老 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 王生 老人,曰‘吾韤解’,顾谓 张廷尉 :‘为我结韤!’ 释之 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 王生 曰:‘独柰何廷辱 张廷尉 ,使跪结韤?’ 王生 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 张廷尉 。 张廷尉 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韤,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 王生 而重 张廷尉 。”后因以“结韤”为士大夫屈身敬事长者,或士人蔑视权贵之典。 唐 许浑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诗:“ 紫霄峯 下絶韦编,旧隐 相如 结韈前。” 宋 苏轼 《赠李兕彦威秀才》诗:“酒酣聊復説平生,结袜犹堪一再鼓。”
解土
旧时建造宅舍落成时,祭谢土神。 汉 王充 《论衡·解除》:“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东观汉记·锺离意传》:“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如有祸祟,令自当之。”参见“ 解除 ”。
戒涂
见“ 戒途 ”。
解头
即解元。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张正甫 为 河南 尹, 裴中令 衔命代 淮西 ,置宴府西亭。 裴公 举一人词艺好解头。 张相公 正色曰:‘相公此行何为也?争记得 河南 府解头?’ 中令 有慙色。”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武翊黄 府送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谓‘武三头’,冠於一时。”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状元》:“以今制準之古制,今之解元,古之解头也。”参见“ 解元 ”。粮差的头目。 明 沉周 《客座新闻·桑民怿嘲富翁》:“广买田产真可爱,粮长解头专等待。”
结童
见“ 结僮 ”。
解帖
方言。当票。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这厮提将起来看了一看,昧着你那一片的黑心,下的笔去那解帖上批上一行。”
揭贴
亦作“ 揭帖 ”。犹张贴。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 元祐 四年六月九日勑:坊场钱并依上件助役钱,已得指挥,令封桩户房一就置簿揭贴。”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 宋 元丰 中,詔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帖在甲板上。”
揭帖
见“ 揭贴 ”。古代公文的一种。 元 虞集 《京畿都漕运使善政记》:“收支之数,有所勘会,止从本司揭帖图帐申报,无烦文也。”《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节级缉捕领了 西门庆 钧语,当日即查访出各人名姓来,打了案件,到后晌时分,来 西门庆 宅内,呈递揭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 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旧时称张贴的启事、公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乱的揭帖,公讨其罪。”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同时街头巷口发见些揭帖……一律不署姓名。”
揭调
高亢的调子。 唐 高骈 《赠歌者》诗之二:“公子邀欢月满楼,佳人揭调唱《伊州》。”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调是《甘州》。”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揭调》:“乐府家谓揭调者,高调也。”揭短调唆。《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那 薛姑子 和 王姑子 两个,在印经处争分钱不平,又使性儿彼此互相揭调。”
解题
对书籍的作者、卷次、内容、版本的说明。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书籍之厄》:“ 吴氏 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餘卷,且倣《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近亦散失。”解说诗文之标题。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录·诗序》:“今日读 汉 、 魏 、 六朝 乐府,若无解题,犹不能辨其为何语,何况‘三百篇’。”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将那资本,来编印 明 代小说、传奇,插画,每幅略加解题,仿《笺谱》预约办法。”
解体
谓物体的结构松散、分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新唐书·张玄素传》:“ 竇建德 陷 景城 ,执将杀之,邑人千餘号泣请代,曰:‘此清吏,杀之是无天也。大王即定天下,无使善人解体。’” 郭沫若 《演奏会上》:“狂涛似的掌声把这灵魂的合欢惊破了,啊!灵魂解体的悲哀哟!”比喻人心离散。《左传·成公八年》:“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后汉书·杨彪传》:“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所用之人,皆如今日,乍合乍散,临事解体,不可復知,则无乃误社稷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将相不和,士皆解体。”瓦解。 茅盾 《动摇》五:“不多时前,她自设的对于 方罗兰 的壁垒,此时完全解体了。”脱身。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序:“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於是乎远。”犹尸解。道教指死后留下形骸,魂魄散去成仙。 汉 蔡邕 《九疑山碑》:“泰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 九疑 ,解体而升。”
介特
1.指单身的人。); 2.孤独。); 3.孤高,不随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