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头痛
头部疼痛。一种病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 侍御史 成 自言病头痛,臣 意 ( 淳于意 )诊其脉。” 宋 苏轼 《次韵李公择梅花》:“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痛。” 茅盾 《小圈圈里的人物》:“十二圈以后, 贝师母 就借口头痛,硬生生的拆散了场子。”形容为难或讨厌。 茅盾 《林家铺子》四:“算是总共付了四百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 上海 收帐客人送走了。” 曹禺 《日出》第四幕:“让他一个人说话他最可爱,多一个人谈天他简直别扭得叫人头痛。”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在战场上跑车,大家最头痛月亮。一有月亮,铮亮铮亮的,火车顶容易叫空中敌人发现。”山名。《宋书·夷蛮传论》:“跨 头痛之山 ,越绳度之险。”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张仲钦提刑行边》词:“梯航入贡,路经 头痛 身热 。”按, 汉 时 西域 有 大头痛 、 小头痛之山 , 赤土 、 身热 之阪。见《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疼痛
痛。《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 巴金 《探索集·大镜子》:“上下楼梯也感觉到膝关节疼痛。”疼爱。《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近世人情恶薄,父子兄弟到也平常,儿孙虽是疼痛,总比不得夫妇之情。”
斯须
须臾;片刻。《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郑玄 注:“斯须,犹须臾也。” 唐 杜甫 《哀王孙》诗:“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二折:“你与我起青苹一阵阵吹将去,到天涯只在斯须。” 苏曼殊 《焚剑记》:“女引至厅中;斯须,一老人出,鬚鬢皓白。”
是也
是也,正是;或可表示前后相等、同一。
石水
矿泉水。亦泛指泉水。 唐 白居易 《病中看经赠诸道侣》诗:“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自注:“磁石水治风。” 元 刘詵 《雨晴门外独坐》诗:“琤琤石水鸣,忽洗人世听。”水气病的一种。《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原注:“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
湿家
中医称患湿气病的人。《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注:“湿家,谓病湿之人。”
少气
气不足。《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诸气辨证》:“短气,气短不能续;少气,气少不足言。”注:“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续息;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皆为不足之证。”
伤人
伤害人。《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开罪人。如:「他竟出口伤人。」
上气
赌气。《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此已定是 西门官府 和 三官儿 上气。” 明 无名氏 《王兰卿》第二折:“﹝外云:﹞我在 青州 时,专一奉公守法,不敢半星儿负了朝廷委任,争奈与人上气,便是於世难合。”气喘。《周礼·天官·疾医》:“冬时有漱上气疾。” 郑玄 注:“上气,逆喘也。”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乾麻黄汤主之。”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郭阊》:“夙有上气之疾,呕血而死。”
疝瘕
病名。或因风热与湿相结而致小腹热痛,溺窍流白色黏液;或因风寒气结,腹皮隆起,腹痛牵引腰背。《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水气病》:“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镜花缘》第六一回:“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精血渐消,或成痰饮,或成痞胀,或成痿痺,或成疝瘕。”
气胀
1. 肠道内存在大量气体的状态。
气分
旧谓人和物所受元气的分限。《孔子家语·执辔》:“ 子夏 问於 孔子 曰:‘ 商 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寻所受之终始,推气分之所由。”引申为气息;气质。 宋 苏轼 《法云寺礼拜石记》:“闻我佛修道时,芻泥巢顶,霑佛气分,后皆受报。” 茅盾 《虹》一:“如果从后影看起来,她是温柔的化身;但是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而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示了她的坚毅的品性。”身分,体面。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繫得紧,只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我和你两情调两意肯。这谐合有气分。”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一折:“这衣服和银子,也则是一时间周急,添你气分。”同“ 气氛 ”。 叶圣陶 《双影》:“这种幽郁气分也可以清楚地辨出。”参见“ 气氛 ”。
呕吐
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歷 大头痛 、 小头痛 之山, 赤土 、 身热 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隋书·隐逸传·李士谦》:“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杜慎卿 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 韦君宜 《忆西榆林》:“乍开始打鱼,人们也受不了这湖上的风浪和冰凉的湖水,有的一上船就呕吐。”
衄血
鼻孔出血。亦泛指出血。《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从春至夏衄者”注:“衄血,阳络伤也……从春至夏衄血,属太阳也。”集注引 李彣 曰:“衄血出於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一·吐血衄血》:“吐血出於胃,衄血出於肺。”
目眩
眼花。《后汉书·马融传》:“ 子野 听耸, 离朱 目眩, 隶首 策乱, 陈子 筹昏。” 唐 杜甫 《龙门阁》诗:“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臣闻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眩。”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打得头晕目眩。”
漏脯
隔宿之肉。古人认为此肉为漏水沾湿,有毒,食之可致人命。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故嗜酒者自抑於鴆醴,贪食者忍饥於漏脯。”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漏脯救饥,鴆酒解渴,非不暂饱,而死亦及之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故以善规人,如赠橄欖;以恶诱人,如餽漏脯也。”
立效
犹立功。《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吾要当立效以报 曹公 乃去。”《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元年》:“汝降是也,当立效以自异。” 胡三省 注:“立效,谓立功也。”立即效验。
口苦
1. 指口内常有苦味的感觉。属实热症。多因肝胆有热,胆气蒸腾而致。《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灵枢·四时气》:“胆液泄则口苦”。宜分实热虚热论治。
拘急
因感受风寒而身体痉挛、抽搐。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症并治》:“夫风病,下之则痉,復发汗,必拘急。”《元典章·吏部三·医官》:“假令有人病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白不舒。”
酒疸
病名。多因饮酒无度引起。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黄疸病》:“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疸证总括》“酒疸”注:“酒疸者,得之于饮酒无度,而发是病也。”
肩息
1.气喘。谓呼吸困难﹐抬肩以助呼吸。
即死
就死,处死。《史记·酷吏列传》:“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立即死去。《后汉书·宋则传》:“ 则 子年十岁,与苍头共弩射,苍头弦断矢激,误中之,即死。”《新唐书·夏侯孜传》:“初,堂史署制,仆 孜 怀中,即死。”
黄汗
中医病名。《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集注引 尤怡 曰:“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
害人
利用不择手段的方法施诈,陷害别人。
干呕
呕而不吐。《法苑珠林》卷五五:“婆罗门闻之,两拳打头椎胷,乾呕。”《歧路灯》第十八回:“口中不住乾呕,头疼,恶心。”《孽海花》第十四回:“太太……説罢,又乾呕了一回,把碗筷一推不吃了。”
腹痛
肚子痛。《灵枢经·病传》:“血脉传溜,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 三国 魏 曹操 《祀故太尉桥玄文》:“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隻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篤好,胡肯为此辞乎?”后因以“腹痛”为对死者表示哀痛悲伤的典实。 明 李东阳 《哭方石先生次侍用都宪韵》之一:“尘生满地空悬榻,腹痛何时许过车。” 清 钱谦益 《饮酒》诗之六:“誓践腹痛约,南下 湘水 滨。满酌黄柑酒,浇君宿草坟。”
腹满
腹部痞满或满胀。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脾阳失运所致,每兼下利腹满痛而喜温、喜按,苔白,脉缓弱。实症多因热结胃肠所致,每见便秘,腹痛拒按,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伤寒明卫生论》卷一)当辨其虚实寒热。《本经疏证》卷三:“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胀满而时能减者为寒,不减者为热。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参见腹胀、鼓胀等条。
复发
再次发作。多指旧毛病而言。《红楼梦》第四八回:“只是他在家里説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復发,难拘束他了。” 茅盾 《<子夜>后记》:“自视仍复疏漏,可是我很疲倦了,而神经衰弱病又有复发之势,我不遑再计工拙,就靦然出版了。”
风水
风和水;风和雨。《宋书·武帝纪上》:“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 唐 李远 《咏雁》:“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风寒与湿气。 北周 庾信 《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加以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风光,风景。 唐 李绅 《移九江》诗:“ 楚 客喜风水, 秦 人悲异乡。”《水浒传》第一二○回:“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和 梁山泊 无异。”指遥远而阻隔的路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季兰》:“或以从军万里,断絶音耗;或祗役连年,迢遥风水。”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就生者之屋宅而言,谓之阳宅;就死者之坟地而言,谓之阴宅。迷信者认为“风水”的好坏能决定宅主或葬者一家的祸福。旧题 晋 郭璞 《葬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此间 武彊山 广有隙地,风水儘好,我先与你葺理塟事。” 清 袁枚 《新齐谐·诸廷槐》:“或问:‘可是 诸 府祖宗功德修来乎?’曰:‘非也。是他家阴宅风水所荫。’”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在他的意思,以为我们母亲把 杜 家的祖坟山上的风水一个人占尽了,所以只发我们这一家。”指看风水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他越发慌了,託这风水到处寻地,家里养着一个风水,外面又相与了多少风水。这风水寻着一个地,叫那些风水来覆。”比喻情势。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大家要看个风水。实是船小,载不起这几个人。” 朱道南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广州起义》:“这两个家伙不看看风水,尽在‘赤子赤孙’面前出洋相。”中医学病症名。谓受风邪而致肺部肿胀、痰涌等症。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风湿
中医病名。属痺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痠痛、不能屈伸等。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於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风湿伤寒脉紧沉,遍身虚汗似汤淋。”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比寡居而病风湿,沉废逾二十年。”
烦躁
烦闷急躁。《易·繫辞下》“躁人之辞多” 唐 孔颖达 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 宋 范仲淹 《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初谒语》:“若因欲速而至烦躁,反是累心。” 茅盾 《子夜》十四:“ 吴荪甫 忽然烦躁起来,用劲地摇一摇头。”中医谓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之症。《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烦躁》:“伤损之证,烦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烦满
见“ 烦懣 ”。
发热
发烧,因病而体温升高。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北史·艺术传下·姚僧垣》:“ 梁元帝 尝因发热,服大黄。”《醒世姻缘传》第二回:“我家大爷自从昨晚送了众位进门……到了半夜,发热起来。如今不省人事,只发譫语。”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发热已近十日,不能外出。”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灼热感觉。 茅盾 《子夜》十七:“躺在床上的 吴荪甫 久久不能入睡,只有这样恐怖的感想反复揉砑他那发胀发热的脑袋。” 曹禺 《雷雨》第三幕:“ 周蘩漪 :‘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温度升高,产生热量。 毛泽东 《矛盾论》三:“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 秦牧 《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一颗麦子是不可能怎样发热的,然而仓库里的麦堆,热度却可以升得很高。”比喻不清醒,不冷静。如:在胜利的形势下,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头脑发热。
发落
处理;处置。《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明日分付 临安府 ,量轻发落。”《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元来每岁夏间,在朝廷例有宽恤之典,差太监审録各衙门未经发落之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此刻侍生要出去发落一件希奇古怪的案件,就在二堂上问话。”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大家又讨论了一会怎样处理这十个人,最后都同意把这十个人交给区长发落。”犹发泄。《水浒传》第六回:“那廝却不是鸟晦气,撞了洒家!洒家又一肚皮鸟气,正没处发落,且剥小廝衣裳当酒吃。”犹交代,嘱咐。《水浒传》第三九回:“ 蔡九知府 道:‘通判説得是。’便发落 戴宗 :‘你们不拣怎地,只与我拿得来。’”打发,使离去。《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妈妈老儿互相埋怨了一会,只怕亲戚耻笑……央 王嫂嫂 作媒,‘将高就低,添长补短,发落了罢。’”《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只是此言未可走洩,望大人主张,发落去了这一干人,小生别有下情实告。”《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他被发落到 海心洲 ,茅寮孤灯,凄风苦雨。”犹数落,责备。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乘夜踰垣》:“拿他见老夫人,坏了他一生行止。待我叫他过来跪了,发落他一场,那时开了门,放他出去便了。”犹发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姬生》:“生岁试冠军,又举行优,应受倍赏。及发落之期,道署梁上黏一帖云:‘ 姬 某作贼,偷某家裘鼎,何为行优?’”《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晁秀才 本来原也通得,又有座师的先容,发落出来,高高取中一名知县。”
恶寒
怕冷。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 晋 陆机 《君子行》:“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之五:“提提乌鳶中,见此孤翔鸞,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中医称怕冷的症状。有外感恶寒和内伤恶寒两类。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病有洒淅,恶寒而復发热者,何?”
恶风
狂风。 唐 杜甫 《渼陂行》:“鼉作鲸吞不復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陈毅 《野营》诗:“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以喻政治上的邪恶势力。坏风气,陋习。
顿服
谓一次性服食。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顿服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黄芩》:“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
短气
缺乏自信心;灰心丧气。
大忌
古代称先王、先后的忌辰。 汉 贾谊 《新书·傅职》:“不知日月之不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国之大忌……凡此其属,太史之任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 太祖皇帝 六月二日大忌,朕闻 姬周 以还,并用通丧之礼。”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祖 开国,虽追赠 僖祖 以下四庙,然惟 宣祖 、 昭宪皇后 为大忌,前一日不坐。”国家的禁令。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乃离密网,以就禁錮,潜復不式,十有八年。大忌蠲除,举贤良方正,大将军、司徒并辟。”重要的禁忌。《后汉书·隗嚣传》:“﹝ 莽 ﹞冥昧触冒,不顾大忌。”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总兵》:“军中机宜动为贼觉,兵家大忌也。”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凡是意识地控制呼吸的,平常说话,听来已极不自然。而朗诵的节奏,更无有不是呆板机械的,这是大忌。”
疮家
治疗疮疾的医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蓍》﹝发明﹞引 张元素 曰:“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
尺中
尺脉。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产后
孕妇分娩以后的一段时间。 唐 孙思邈 《千金方·中风》:“凡产后角弓反张,及诸风病,不得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丹参》:“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 许地山 《商人妇》:“自我产后,不上四个月,就有一件失意的事教我心里不舒服。”指产后诸病症。《金瓶梅词话》第八五回:“我家……诸般杂症方,无不通晓,又专治妇人胎前产后。”
不治
1.不能治理。); 2.不追究,不治罪。); 3.不修整。); 4.不医治。); 5.指无法治好。); 6.不研究。
不消
抵不上;不当。《太平广记》卷一八八引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王毛仲》:“出其儿以示臣,熟眄褓中曰:此儿岂不消三品官?”不需要;不用。 宋 苏轼 《赠包安静先生》诗之三:“便须起来和热喫,不消洗面裹头巾。”《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若情愿时,一个钱也不消费得。”《花城》1981.6:“她接过篮子,抽出一张崭新的五元钞票,塞进孩子手里:‘给你--不消找了。’”不消失。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天下之闕政则莫大乎此,而和气安得不消乎?” 郭沫若 《访埃杂吟·宿开罗市旅馆》:“煒煒堡桥,霓虹夜不消。”
不食
不吃。《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怒,不食。”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连州司马凌君权厝志》:“是州之南,有大冈不食,吾甚乐焉,子其以是葬吾。”详“ 不食之地 ”。
病者
有病的人;衰弱的人。《魏书·长孙稚传》:“时 子彦 亦患脚痺,扶杖入辞。尚书僕射 元顺 顾相谓曰:‘吾等备位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彊者夭而病者全乎?”
扁豆
豆科。一年生草本。叶腋抽生花轴,无限花序,花白或紫色。荚果扁平,宽而短,淡绿、红或紫色。种子扁椭圆形,黑褐、茶褐或白色。喜温暖润湿,耐热。一般春播秋收。
长辈
辈分大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四十五岁,只怕不便写作‘享寿’……若説那‘得年’、‘存年’,这又是长辈出面的口气。” 巴金 《秋》四九:“四爸、五爸,你们不要以为做小辈的就害怕长辈。”
早熟
指农作物生长期短、成熟较快。《北史·高熲传》:“ 江 北地寒,田收差晚; 江 南地热,水田早熟。”指人的身体发育成熟较早。亦特指思想成熟早。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这险境,更使她们早熟起来,精神已是成人,肢体却还是孩子。”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八:“生活的困苦会强迫着人早熟。”
云泥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矫慎》:“﹝ 吴苍 ﹞遗书以观其志曰:‘ 仲彦 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云在天,泥在地。后因用“云泥”比喻两物相去甚远,差异很大。 南朝 梁 荀济 《赠阴梁州》诗:“云泥已殊路,暄凉詎同节。” 唐 钱起 《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诗:“寂寞想 章臺 ,始叹云泥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尧曰篇一》:“抑既为人心矣,其视道心有云泥之隔,而安能有过于道心者乎?”后因亦用“云”尊称他人,用“泥”谦称自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检开票子看那来信,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两三行字。写的是:屡访未晤,为悵!僕事,谅均洞鉴……今午到关奉謁,乞少候。云泥两隐。”云泥两隐,指把受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都隐去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