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吉征
幸运的征召。《汉书·何并传》:“郡中乱, 王莽 遣使徵 詡 ,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 詡 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吉祥的征兆。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无吉徵而自宅,以徵假见难可也。”《晋书·刘聪载记》:“ 张氏 梦日入怀,寤而以告, 元海 曰:‘此吉徵也,慎勿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王元渊 ﹞夜梦著袞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徵。”
即政
执掌政权。《诗·周颂·烈文序》:“《烈文》, 成王 即政,诸侯助祭也。” 孔颖达 疏:“谓 周公 居摄七年,致政 成王 。 成王 乃以明年岁首,即此为君之政。”
击征
鹰的别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 汉 郑玄 注:“征鸟,题肩也; 齐 人谓之击征,或名曰鹰。”
棘针
荆棘的芒刺。《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顾愷之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於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 愷之 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 元 杨显之 《黑旋风》第三折:“大哥,那里是那牢哩?[内应云]高墙儿矮门棘针屯着的便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四週围墻,务须坚峻,叠以棘针。”喻指刺骨的寒气。 唐 孟郊 《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即真
谓由摄政或监国而正式即皇帝位。《汉书·王莽传上》:“ 莽 即灭 翟义 ,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尧 乃命 舜 代己摄政…… 舜 年八十一即真。”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 道君 自 燕山 密遣使臣齎来,领中有亲书八字,曰:‘便可即真,来救父母。’”《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少主嗣位,而君辅之,如 伊尹 、 周公 ,俟王之年长,而反其政;若天与人归,遂南面即真。”谓官吏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亮 於是表 洪 领 蜀郡 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新唐书·戴叔伦传》:“ 皋 讨 李希烈 ,留 叔伦 领府事,试守 抚州 刺史……耕餉岁广,狱无繫囚。俄即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刘 时权三司判官,寻即真,俄知制誥。”
楫棹
亦作“檝櫂”。亦作“檝棹”。 1.船桨。短桨称楫,长桨称櫂。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南史·儒林传·王元规》:“ 元规 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姑姪入船, 元规 自执檝棹而去。”《汉书·元后传》“辑濯 越 歌” 唐 颜师古 注:“令执楫櫂人为 越 歌也。”指船。 晋 潘岳 《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檝櫂。” 宋 姜夔 《湘月》词序:“ 长溪 杨声伯 典 长沙 檝櫂,居濒 湘江 。”
机兆
先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 董承 同谋诛 操 。”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诗谶》:“可见落笔之时,机兆已现,不必待蓍龟始先知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此中却还包孕着勃然兴起,炎然奋焰,生动的机兆。”
即照
萤火虫的别名。《尔雅·释虫》:“萤火,即炤。”《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唐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云:“萤火夜飞,腹下如火光,故曰‘即炤’。”
计帐
古代州郡计吏用于登记、上报人事、户口、赋税等的帐册。《周书·苏绰传》:“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辛未, 李崧 奏:‘诸州仓粮於计帐之外,所餘颇多。’” 胡三省 注:“计帐,谓岁计其数造帐以申三司者。”《金史·食货志一》:“凡户口计帐,三年一籍。”计算帐目。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居家手不识握筭计帐之具,口不问钱米盈缩。”
罽帐
罽幕。《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横分单于,屠裂百蛮,烧罽帐,繫閼氏,燔 康居 ,灰珍奇。”
几杖
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 唐 杜甫 《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 明 张煌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於物也。其铭之几杖,与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与於此宏式训焉。”
疾战
速战;突击。《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若 华氏 知困而致死, 楚 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孙子·九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梅尧臣 注:“前不得进,后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战也。”《南史·柳元景传》:“令军中曰:‘鼓繁气易衰,叫数力易竭,但各衔枚疾战,一听吾营鼓音。’”力战,死战。《六韬·突战》:“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汉书·灌婴传》:“击 项羽 将 龙且 、 魏 相 项佗 军 定陶 南,疾战,破之。”《新五代史·梁臣传·王景仁》:“﹝ 梁太祖 ﹞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 景仁 闭垒示怯,伺 梁 兵怠,毁栅而出,驱驰疾战。”
极则
犹言最高准则。《景德传灯录·智洪大师》:“﹝僧﹞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四章一:“最早的重要的文人们,有所谓‘西昆体’诸家者,以追踪于 李商隐 、 唐彦谦 诸诗人之后为极则。”
唧啧
虫鸣声。 唐 陆龟蒙 《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唧嘖蛩吟壁,连轩鹤舞楹。”
几赜
几微幽深。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辩究空微,思探几賾。”
祭灶
即祀灶。为五祀之一。古于夏祭。 汉 腊祭。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 汉 班固 《白虎通·五祀》:“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汉书·孙宝传》:“ 寳 徙入舍,祭灶请比邻。” 宋 苏轼 《初到杭州寄子由》诗:“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祭灶》:“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七点以后,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
及早
趁早。 隋 江总 《闺怨篇》:“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不如及早归山去,我则怕为官不到头,枉了也干求。”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他们发动战争,他们也愿极快地结束战争,好及早地享受两天由胜利得来的幸福。”
戢载
收集装运。 汉 班固 《车骑将军窦北征颂》:“戢载连百两,散数累万亿。”
机云
晋 陆机 、 陆云 两兄弟的并称。亦借称两位杰出的兄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岳湛 曜联璧之华, 机 云 标二俊之采。”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之一:“ 陆 公餘德 机云 在,如我酬恩合执鞭。”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勋业将衰文字兴,江山秀弱 机 云 出。” 郁达夫 《寄曼兄》诗:“谁从乱世识 机 云 ,兄弟飘零几处分。”
吉云
五色云。古人以为吉祥之兆。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二:“帝曰:‘何谓吉云?’ 朔 曰:‘其国俗之云气占吉凶。若乐事,则满室云起,五色照人,著於草树,皆成五色露珠,甚甘。’” 唐 白行简 《五色露赋》:“徵勒毕之言,以为国泰;验吉云之説,乃辨时康。”
激越
高亢清远。 汉 班固 《西都赋》:“櫂女謳,鼓吹震,声激越,謍厉天。” 唐 柳宗元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羽觴飞翔,匏竹激越。” 清 江炳炎 《琵琶仙·乙巳二月》词:“谈往事,苍凉激越,更呼饮 武功 遗宅。”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他说到末了,声音转为激越,神色也颇飞扬,正像一个在行的煽动家。”激扬;激动。 三国 吴 杨泉 《物理论》:“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发也。” 宋 苏轼 《清风阁记》:“风起於苍茫之间,彷徨乎山泽,激越乎城郭道路,虚徐演漾,以汎汝之轩窗栏楯幔帷而不去也。”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归视所为文,见其辞采工丽可爱也,议论激越可爱也。” 秦牧 《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只有在感情激越的时候,才能够说出新鲜感人的语言。”
季月
每季的最后一月,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 汉 扬雄 《羽猎赋》:“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自今选举,每以季月,本曹与吏部銓简。” 唐 元稹 《春》诗:“季月行当暮,良辰坐难穷。”
吉月
农历每月初一。《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何晏 集解引 孔 曰:“吉月,月朔也。” 邢昺 疏:“‘吉月,月朔也’者,以《诗》云‘二月初吉’,《周礼》云:‘正月之吉’,皆谓朔日,故知此吉月谓朔日也。”指正月。《后汉书·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於疏鏤之金路。” 李贤 注:“阳朔,十月朔也。”按, 汉 初以十月为岁首。参见“ 吉 ”。吉利的月份。《仪礼·士冠礼》:“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贾公彦 疏:“上云令月吉日,此云吉月令辰,互见其言。”
计掾
古代州郡计吏。《后汉书·应奉传》“ 奉 少聪明”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奉 少为上计吏, 许训 为计掾,俱到京师。”《魏书·高祖纪上》:“故具问守宰苛虐之状於州郡使者、秀孝、计掾,而对多不实。” 唐 卢照邻 《五悲文·悲才难》:“别有 汉阳 计掾, 邠国 臺卿,抗希代之奇节,负超时之令名。”
棘院
科举时代的试院。古代试士,用棘围试院,以防止弊端,故称。《旧五代史·周书·和凝传》:“贡院旧例,放牓之日,设棘於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不逞者。” 元 刘詵 《中秋留故居兄弟对月分韵得多字》:“棘院功名风雨过,柴门兄弟月偏多。” 清 赵翼 《分校杂咏·封门》:“关锁中分棘院深,外帘信息总沉沉。”
寄怨
借他人之手以报己怨,犹言借刀杀人。《战国策·齐策五》:“今天下之相与也不并灭,有而案兵而后起,寄怨而诛不直,微用兵而寄於义,则亡天下可跼足而须也。” 鲍彪 注:“寄,言假手於人,不为主也。”寄托私怨。犹言借事以泄私忿。《宋史·綦崇礼传》:“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击辕
谓敲打车辕中乐成声。 汉 崔駰 《上四巡颂表》:“ 唐 虞 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感于和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际遇
遭遇,适逢其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盖院有僧尝际遇 真庙 ,召见赐衣及香烛故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三》:“ 卫后 出於歌謳, 卫青 起於奴僕,一旦际遇,至于母天下,壻帝廷,而无非之者。”机遇;时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二位青年上进,该去走走,我老汉多病年衰,也不望甚么际遇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这种伤心的际遇,在古先圣哲也不能避免,倒亏得 程翁 旷达。”
觊觎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 杜预 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旧唐书·崔元略传》:“时 刘栖楚 自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 明 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覬覦强宗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中国 者, 中国 人之 中国 ……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积羽
古地名。《竹书纪年》卷下:“﹝ 周穆王 ﹞北征,行流沙千里, 积羽 千里。”《文选·郭璞<江赋>》:“产毻 积羽 ,往来 勃碣 。” 张铣 注:“ 积羽 ,地名,方千里,羣鸟产乳毻毛之处。” 南朝 齐 谢朓 《齐雩祭歌》之七:“听严风来不息,望玄云黝无色。曾冰冽 积羽 幽,飞雪至 天山 侧。”
寄语
传话,转告。 南朝 宋 鲍照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 刘希夷 《晚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语昏污诸酷吏,远在儿孙近在身。”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陈毅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寄寓
旅舍。《国语·周语中》:“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臺於 夏氏 。” 韦昭 注:“寓,亦寄也。无寄寓,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羈旅之客也。”没有正式户籍而客居的人。《韩非子·亡徵》:“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谓失国之君羁留在外。 汉 刘歆 《遂初赋》:“怜后君之寄寓兮,唁 靖公 於 铜鞮 。”借住,暂居。《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时惟有 会稽 、 吴郡 、 丹阳 、 豫章 、 庐陵 ,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於 河中 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夫家者,异於游歷与寄寓也。” 郁达夫 《沉沦》二:“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前面忽然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指暂居的地方。 巴金 《神鬼人·神》:“要不是你把这个叫做 长谷川 的朋友介绍给我,那么我绝不会找到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谓文艺作品寄情托兴。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毂》:“辞多寄寓比兴之作,无不知名。”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诗序》:“读 宋子 《古竹圃》诗,乃知 欧 公之序 圣俞 ,特有所寄寓感慨。” 秦牧 《艺海拾贝·知识之网》:“ 契诃夫 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里面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既嘲笑了所谓‘上流社会’,也寄寓了一些虚无思想。”
季禺
古代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 成山 , 甘水 穷焉。有 季禺之国 , 顓頊 之子,食黍。”
吉语
好消息;吉祥的言辞。《汉书·陈汤传》:“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哀情逢吉语,惝怳难为双。” 宋 陆游 《古别离》诗:“ 紫姑 吉语元无据,况凭瓦兆占归日。” 清 沉初 《西清笔记·记职志》:“一屏拟吉语四字为题,又作四言八句颂,署名题其上。” 韦君宜 《牺牲者的自白》:“按照卜来的吉语,他一两个月就会回来。”
赍用
资用。齎,通“ 资 ”。《史记·陈丞相世家》:“ 平 既娶 张氏 女,齎用益饶,游道日广。”
绩用
犹功用。《书·尧典》:“九载,绩用弗成。” 孔 传:“三考九年,功用不成,则放退之。”《后汉书·循吏传序》:“若 杜诗 守 南阳 ,号为‘ 杜母 ’, 任延 、 锡光 移变边俗,斯其绩用之最章章者也。” 宋 岳飞 《辞两镇节度第二札子》:“自惟智术短浅,坐麋岁月,攷其绩用,初无丝毫。”
即用
清 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清会典·吏部六·文选清吏司》“凡选,有即选”原注:“凡奉旨即用之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即选。”《清会典事例·吏部十七·满洲铨选》:“又諭昨引见新科进士名单内有点记名者,朕看诸人皆有年纪,人尚可用,著以知县即用。”
集萤
晋 车胤 家贫无油点灯,以练囊盛数十只萤火虫,照书阅读。见《晋书·车胤传》。后因以“集萤”为勤学苦读之典。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 唐 李峤 《上巡察覆囚使历城张明府书》:“俾夫集萤收曜,攀若华而翳景;射鮒堙流,泝扶津而饮液。”
箕颍
箕山 和 颍水 。相传 尧 时,贤者 许由 曾隐居 箕山 之下, 颍水 之阳。后因以“箕潁”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诗序:“少无宦情,有 箕 潁 之心事,故仕世多素辞。” 唐 元稹 《表夏》诗之二:“心到物自闲,何劳远 箕 潁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宋朝杂记下》引 宋 了宗 《满江红》词:“三尺鱸鱼真好膾,一瓢春酒宜闲饮,问此时,怀抱向谁论?惟 箕 潁 。” 清 王戬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身尚依 迦叶 ,足真践 箕 潁 。”参见“ 箕山之节 ”。
戢影
见“ 戢景 ”。
寄应
谓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乡贡》:“尔来乡贡渐广,率多寄应,故不甄别於榜中。”《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己巳,詔:‘诸道举人,自今并於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
藉荫
谓托父祖馀荫作为庇护。《新唐书·奸臣传下·卢杞》:“藉荫为清道率府兵曹参军。”指积有功勋的世家。《南史·荀伯子传》:“ 伯子 常自矜藉荫之美,谓 弘 曰:‘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 宣明 之徒不足数也。’”
汲引
从下往上打水。 唐 元稹 《分水岭》诗:“坚冰一时合,井深冻不成。终成汲引絶,不耗復不盈。” 唐 黄滔 《景阳井赋》:“渔樵汲引,荆棘荣衰。” 艾芜 《<丰饶的原野>前言》:“到夏天大河的水干了,要靠挖深泉塘,让地下水冒了出来,再用牛和骡子拉的水车,汲引上来,进行灌溉。”汲取水流。 晋 郭璞 《江赋》:“并吞 沅 灃 ,汲引 沮 漳 。”犹吸取。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其相倾也,虽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细。”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李东阳》:“ 西涯 宏才硕学,汲引风流,播之声诗,洵足领袖一时。”引荐;提拔。《汉书·刘向传》:“ 禹 稷 与 皋陶 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 翟公巽 虽为 蔡京 所汲引,然抗直不为屈。” 茅盾 《路》一:“入党政界罢?不但要人汲引,并且也得会拍会钻。”引导;开导。 南朝 梁 沉约 《为竟陵王发讲疏并颂》:“无相非色空不可极,而立言垂训,以汲引为方。” 南朝 陈 徐陵 《孝义寺碑》:“愿生千佛,无非贤圣,汲引之义虽同,随机之感非一。”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无生有汲引,兹理儻吹嘘。”
鸡彝
亦作“ 鸡夷 ”。刻画有鸡形图饰的酒尊。古代祭器之一。《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 孙诒让 正义:“鸡彝、鸟彝,谓刻而画之为鸡凤皇之形。”《礼记·明堂位》:“灌尊, 夏后氏 以鸡夷, 殷 以斝, 周 以黄目。” 郑玄 注:“夷读为彝。”参见“ 六彝 ”。
集义
1.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
稽诣
1.谓馀音缭绕﹐令人神往。
稽疑
谓用卜筮决疑。《书·洪范》:“明用稽疑。” 孔 传:“明用卜筮考疑之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讨》:“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羣务,弛张治术。” 明 归有光 《洪范传》:“谋及乃心,卿士、度人,而命龟諏筮,则谓之稽疑。”泛指考察疑事。《管子·君臣下》:“故正名稽疑,刑杀亟近,则内定矣。”
疾医
古代医官名。约略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周礼·天官·疾医》:“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孙诒让 正义:“疾医,若今之内科医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九节:“《周礼·天官》冢宰属官有医师(大医生)、食医(掌调饮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又有兽医,这是官医的分类。”
极意
尽意;尽心。《史记·乐书》:“放弃《诗》《书》,极意声色, 祖伊 所以惧也。”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 刘 李 二子方将极意於斯文,因为粗明古今歌诗同异之音焉。” 明 唐顺之 《盛孺人墓志铭》:“孺人既以童而妇,婉婉自属於其姑 钱孺人 ,姑亦极意拊育之如其女。”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学画患太似》:“ 麓臺先生 以画妙天下,一时受业者多极意临摹,惟恐不似。”犹恣意。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晋书·宣帝记》:“昔 赵高 极意, 秦 是以亡; 吕霍 早断, 汉 祚永延。”
机宜
事理;时宜。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吾不如 嗣宗 之贤,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识人情,闇於机宜。”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清史稿·兵志十一》:“大学士 荣禄 议令产煤铁各省,咸从速开采……所言切中机宜,亟应筹办。”依据客观情势所采取的对策。 唐 白居易 《论行营状》:“若攻战机宜,非臣所习,而军国利害,虽愚亦知。”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机宜难远度,神略决亲行。” 张天翼 《混世魔王》:“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他面授了一些机宜。”机密,机要。 宋 范仲淹 《举张方平充经略掌书记状》:“其应答诸路文字,动涉机宜,日不暇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内阁机宜不密》:“ 文渊阁 宥密之地,外臣非公事不能至,廷陛机宜,无敢泄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批本处》:“故机宜慎密,从无敢迟滞删改者。”机会。《明史·胡美传》:“今总大军攻围城邑,必择便宜可否为进退,无失机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只可恨督师无人,机宜错过。”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人手多了,反会坐失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