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永福
永久幸福。《汉书·礼乐志》:“慈惠所爱,美若休德。杳杳冥冥,克绰永福。” 太平天囯 石达开 《训谕县良民各安生业勿受妖惑惊惶迁徙事》:“将四海残妖诛尽,自享永福於无穷也。”
永丰
见“ 永丰柳 ”。
永昌
长久。 唐 元稹 《人道短》诗:“ 尧 舜 有圣德,天不能遣,寿命永昌。”
永安
长久稳固。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然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永远安定;永远安宁。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使世之为人牧者,怀其民如上人之怀其菊也,天下其永安也。”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应县
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东望恒山之险,南扼雁门之要,北连大同煤海,西依朔州电都。全县国土面积1708平方千米,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 县政府驻金城镇。 地跨东经112°58’—113°37’,北纬39°17’—39°45’之间,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市,南毗繁峙县、代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应县常住人口为243970人。 2020年,应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6.8亿元,增长5%。 应县县城北部有世界著名的木塔。应县木塔也叫佛宫寺释迦塔。它和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荥经
◎ 荥经 Yíngjīng[Yingjing county],县名,在四川
应城
应城为古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隋时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年)复应阳为应城。@@@@@年@@@@@月,应城县分为应城、应西两县,次年@@@@@月,两县复合并为应城县。@@@@@年@@@@@月,经国务院批准,应城撤县设市。
印台
盖图章(主要是橡皮图章或木戳)用的印油盒。亦称打印台。
伊吾
象声词。读书声。 宋 黄庭坚 《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调悲壮戏作竹枝歌三章和之》:“南窗读书声伊吾,北窗见月歌竹枝。” 明 高启 《卧病夜闻邻儿读书》诗:“月淡梧桐雨后天,伊吾声在北窓前。”古地名。 汉 伊吾卢 地区, 隋 大业 六年置 伊吾郡 。治所在今 新疆 哈密县 。亦泛指边疆。《后汉书·班超传》:“将兵别击 伊吾 战於 蒲类海 ,多斩首虏而还。” 李贤 注:“ 伊吾 , 匈奴 中地名,在今 伊州 纳职县 界。”《新唐书·西域传下》:“ 伊吾城 者, 汉 宜禾 都尉所治。商胡杂居,胜兵千,附 铁勒 。人驍悍,土良沃。 隋 末内属,置 伊吾郡 。天下乱,復臣 突厥 。 贞观 四年,城酋来朝。 頡利 灭,举七城降,列其地为 西伊州 。” 元 郭钰 《和酬宋竹坡韵》:“鸥社共盟君未弃,何须驰志向 伊吾 。”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志鸣 伊吾 劒,意洗鱼海兵。长计一蹉失,塞马仍纵横。”参见“ 伊州 ”。
夷陵
县名。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东。春秋时本为楚国先王的陵墓,秦将白起攻楚,燃烧此地,至汉时置为县。
宜春
适宜于春天;适应春天。 唐 施肩吾 《春日餐霞阁》诗:“洒水初晴物候新, 餐霞阁 上最宜春。” 后蜀 阎选 《八拍蛮》词:“憔悴不知缘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裳》诗之三:“知儂棹向 吴江 过,托买宜春半幅裳。”指 宜春宫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蹷 石闕 ,歷 封峦 ,过 鳷鹊 ,望 露寒 ,下 棠棃 ,息 宜春 。” 郭璞 注:“ 宜春 ,宫名,在 渭 南 杜县 东。”《汉书·东方朔传》:“北至 池阳 ,西至 黄山 ;南猎长 杨 ,东游 宜春 。” 颜师古 注:“ 宜春 ,宫也,在 长安 城东南。” 唐 王维 《登楼歌》:“却瞻兮 龙首 ,前眺兮 宜春 。”参见“ 宜春宫 ”。旧时立春及春节所剪或书写的字样。民间与宫中将其贴于窗户、器物、彩胜等之上,以示迎春。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唐 崔道融 《春闺》诗之二:“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史·礼志六》:“立春,妇人进春书,刻青繒为帜,像龙御之,或蟾蜍,书帜曰‘宜春’。” 清 陈维崧 《齐天乐·早春寿魏塘柯素培先生》词:“小楼人倚,梅花天气,正院贴‘宜春’,釵摇燕子。”《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过了祀灶之期,不久又是除夕,家家贴起‘宜春’。” 郁达夫 《立春日》诗:“闲来剪个‘宜春’字,贴上兰花小瓦盆。”指 宜春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自高头 宜春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序》:“余生也晚,不及见南部之烟花, 宜春 之子弟。”参见“ 宜春院 ”。
伊川
古地名。指 伊水 所流经的 伊河 流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辛有 适 伊川 ,见被髮而祭於野者。” 杜预 注:“ 伊川 , 周 地。 伊 ,水也。” 杨伯峻 注:“ 伊川 , 伊河 所经之地,当今 河南省 嵩县 及 伊川县 境。”参见“ 伊水 ”。 宋 程颐 的别号。参见“ 伊川先生 ”。
阳朔
农历十月初一。《后汉书·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于疏鏤之金路。” 李贤 注:“阳朔,十月朔也。”地名。在 广西 。以风景秀丽著名 中 外,为我国旅游胜地之一,俗有“ 桂林 山水甲天下, 阳朔 山水甲 桂林 ”之说。 陈毅 《游阳朔》诗:“ 桂林 阳朔 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
阳山
山名。 秦 汉 时称 阴山 最西的一段为“ 阳山 ”。即今 内蒙古 乌拉特后旗 的 狼山 。《史记·蒙恬列传》:“於是渡 河 ,据 阳山 ,逶蛇而北。”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五原 西安 阳县 北有 阴山 。 阴山 在 河 南, 阳山 在 河 北。”参见“ 阴山 ”。古县名。在今 广东省 阳山县 东。 汉 置,属 桂阳郡 , 后汉 改为 阴山县 , 三国 吴 复置,历代因之。 唐 韩愈 《送区册序》:“ 阳山 ,天下之穷处也。”旧注:“ 阳山 ,县名,属 连州 。”
阳谷
即 旸谷 。古代神话传说中日出日浴的地方。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夫如是, 吕梁 可以游, 阳谷 可以浴。方将观大鹏於南溟,又何忧於人间之委曲?”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 阳谷 之树, 崦嵫 之泉, 西海 之草, 炎州 之烟, 银臺 之鸟, 穆王 之马, 都广 之国, 番禺 之野,皆咫尺八极,镜见四荒。”借指太阳。 唐 刘商 《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层岭,阳谷霞光射山顶。”喻指天子朝会处。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孟冬鑾舆出,阳谷羣臣会。”地名。在今 甘肃省 淳化县 北。 唐 高适 《送蹇秀才赴临洮》诗:“犹思 阳谷 去,莫厌 陇山 高。”
阳春
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阳城
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唐 李商隐 《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刘逵 注:“ 阳城 , 蜀 门名也。”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
盐田
用海水晒盐时,在海边挖的一排排的四方形的浅坑。
延寿
长寿;延长寿命。《史记·封禅书》:“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若得鲤鱼食之,其病即差,可以延寿。”《宋书·乐志四》:“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偃师
传说 周穆王 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 穆王 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 穆王 大怒,欲杀 偃师 ,经剖示木偶方罢。参阅《列子·汤问》。 唐 李商隐 《宫妓》诗:“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 偃师 。”称弄木偶的艺人为偃师。
雁山
亦作“鴈山”。即 雁门山 。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 辽水 无极, 雁山 参云。”一本作“鴈山”。 唐 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诗:“ 雁山 横 代 北, 狐塞 接 云中 。” 唐 杨凭 《边塞行》:“细丛 榆塞 迥,高点 雁山 晴。”参见“ 雁门 ”。即 雁荡山 。 宋 陆游 《菖蒲》诗:“ 雁山 菖蒲 崑山 石, 陈叟 持来慰幽寂。” 钱仲联 校注引《嘉泰会稽志》:“今 会稽 有一种,叶有脊如剑,谓之 雁荡 菖蒲。”参见“ 雁荡山 ”。
铅山
山名。在 江西省 铅山县 西南。旧名 桂阳山 ,又名 杨梅山 。 唐 、 五代 时产铅,故改称“铅山”。
砚山
砚台的一种。利用山形之石,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 宋 贾似道 《悦生随抄》:“ 江 南 李氏后主 尝买一砚山,径长纔踰尺,前耸三十六峯,皆大犹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 江 南国破,砚山因流转数十人,为 米老 元章 得。” 元 揭傒斯 有《砚山》诗。
延庆
延续福祚。《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餘并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於后。” 南朝 梁简文帝 《唱导文》:“冯法致安,积善延庆。” 隋 王度 《古镜记》:“昔 杨氏 纳环,累代延庆; 张公 丧剑,其身亦终。”
焉耆
古 西域 国名。又作 乌耆 、 乌缠 、 阿耆尼 。国都在 员渠城 (今 新疆 焉耆 西南 四十里城市 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初属 匈奴 , 西汉 神爵 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属 汉 西域都护府 。 西汉 末又属 匈奴 。 东汉 永元 六年(公元94年) 班超 破 匈奴 ,又内属。 唐 初附 西突厥 。
延津
即 延平津 。相传 晋 时 龙泉 、 太阿 两剑分离后于此会合化龙而去。 清 钮琇 《觚賸·延平女子》:“想像 延津 沉古剑,相期 青塚 一归魂。”借指别后重逢之地。 明 陈所闻 《驻马听·殷子馀自河南奉使入燕以书见示寄答》曲:“倚剑踌蹰, 延津 何日重相遇?”参见“ 延平津 ”。
沿河
靠河地带。 唐 敬括 《省试七月流火》诗:“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宋史·河渠志七》:“自 常州 至 望亭 一百三十五里, 运河 一有所节,则沿河之田,旱岁资以灌溉。”如:沿河灌区。顺着河道。《新五代史·死节传·王彦章》:“﹝ 王彦章 ﹞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 德胜 。” 朱自清 《威尼斯》:“从 圣马克方场 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
盐池
生产食盐的咸水湖。
延长
绵延久长。《汉书·翼奉传》:“天道终而復始,穷则反本,故能延长而亡穷也。”《后汉书·窦融传》:“ 汉 承 尧 运,歷数延长。”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仁义》:“ 太宗 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向长的方面发展。 巴金 《家》十一:“罢课延长下去等于放寒假。”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她一直线的想去,将这线从眼前延长到无限的天边。”
亚东
亚洲 的东部。 魏兰 《<浙案纪略>序》:“当此二十世纪, 亚 东大陆,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郭沫若 《新华颂》诗之一:“人民 中国 ,屹立 亚 东。”
宣威
宣扬威力。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每荒服请罪,远夷慕义;宣威授指,实寄宏略。”《新唐书·阎立本传》:“﹝ 阎立本 ﹞既辅政,但以应务俗材,无宰相器。时 姜恪 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 明 杨一清 《甘凉道中书事感怀》诗:“继絶君王义,宣威将帅功。” 清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驄马宣威临阵日,羯胡丧胆渡 江 时。”
宣恩
宣扬皇帝的恩德。《史记·三王世家》:“今臣 去病 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子未有号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人臣﹞受命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功成事就,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既蒙圣恩遣慇懃,不敢推辞向会陈,衔勑定过方丈室,宣恩要见 浄名 尊。”
徐州
古九州之一。《书·禹贡》:“ 海 岱 及 淮 惟 徐州 。” 孔 传:“东至 海 ,北至 岱 ,南及 淮 。”《尔雅·释地》:“ 济 东曰 徐州 。” 郭璞 注:“自 济 东至 海 。” 海 , 黄海 。 岱 , 泰山 。 淮 , 淮河 。 济 , 济水 。约在今 江苏 、 山东 、 安徽 的部分地区。 汉 以后各代皆置 徐州 ,辖地常有变更,大致都在今 淮 北一带。多以 彭城 (今 江苏 徐州市 )或 下邳 (今 江苏 邳县 )为治所。 唐 韩愈 《题李生壁》:“是来也,余黜於 徐州 ,将西居於 洛阳 。”古 齐 邑名。《韩非子·喻老》:“举兵诛 齐 ,败之 徐州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简公 出奔, 田 氏之徒追执 简公 于 徐州 。” 司马贞 索隐:“ 徐州 , 齐 邑, 薛县 是也,非九州之 徐 。”
盱眙
张目上视。 唐 李邕 《<叶有道碑>序》:“先生盱眙长揖,挥手高谢。” 明 刘基 《拙逸解》:“先生俯而咍,仰而嘆,盱眙却立。”县名。在 江苏省 西部。北临 洪泽湖 ,邻接 安徽省 。 秦 置县。1955年由 安徽省 划归 江苏省 。
溆浦
亦作“溆浦”。水名。源出 湖南省 溆浦县 东南,流入 沅江 。《楚辞·九章·涉江》:“入 漵浦 余儃佪兮,迷不知吾之所如。” 王逸 注:“ 漵浦 ,水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饭僧》诗:“迎旭凌絶嶝,暎泫归 漵浦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南朝 梁 陆倕 《思田赋》:“出郭门而东鶩,入 漵浦 而南迴。” 唐 张九龄 《故辰州泸溪令赵公碣碑铭》序:“ 辰阳 于远, 溆浦 迴邅。”
许昌
1. 中国中东部,河南省北部的城市,京广铁路经过此市,为烟草集散地,工业有卷烟、机械等,有霸陵桥、春秋楼等古迹。
修武
整治武备。《庄子·天道》“三军五兵之运” 唐 成玄英 疏:“夫圣明之世,则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则偃文修武。”
修文
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 韦昭 注:“文,典法也。” 唐 杜甫 《客堂》诗:“修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 明 尹耕 《秋兴》诗:“不应干羽修文日,岁岁三关有战场。”参见“ 修文偃武 ”。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挽文教授诗》:“ 闽 人 翁 某一联云:‘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独为絶唱。” 清 陈珮 《哭程夫人》诗:“修文应是才人尽,徵到 姮娥 旧侍书。”参见“ 修文郎 ”。
修水
长江中游支流,属鄱阳湖水系。源出幕阜山南麓,流经江西省西北部。长357千米。大部分河段可通航,建有拓林水电站。
休宁
安宁。《史记·律书》:“结和通使,休寧北陲。” 宋 范仲淹 《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铭》:“中外共治,休寧八区。”
星子
星星。夜空中能闪烁发光的天体。 巴金 《寒夜》七:“几盏电石灯星子似地在黑暗的街中闪光。”指细碎或细小的东西。 吴组缃 《山洪》二一:“有的扬着眉,溅着唾沫星子。”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梁建 把嘴边的唾沫星子擦了擦。” 杨朔 《征尘》:“菜屑伴随着唾沫星子从他的嘴里喷吐出来。”
兴义
崇尚道义。《管子·问》:“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犹起义。《新唐书·杜伏威传》:“天下共苦 隋 ,豪杰相与兴义。”
荥阳
1. 县名,在河南。
兴文
1.提倡文治﹐致力教化。); 2.有感而发之文。
行唐
迟慢。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四折:“休得行唐,火速疾忙。”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二折:“岂敢行唐,大走向庭前去问当。”徬徨。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一折:“应昂,行唐,走奔龙床,扯住衣裳。”搪塞。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借贷数补答十分停当。都侵用过将官府行唐。”天仙子的别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 琼州 出红蕈,一呼为笙,或谓之蘧蒢,亦谓之行唐。其色殷红,莹而不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七·莨菪》﹝释名﹞:“天仙子、横唐、行唐。”参见“ 天仙子 ”。
兴平
昌盛太平。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王主能致兴平,治主能行其政,存主能保其国。”《后汉书·郎顗传》:“三公非臣之仇,臣非狂夫之作,所以发愤忘食,恳恳不已者,诚念朝廷欲致兴平,非不能面誉也。”
兴隆
兴旺隆盛。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 唐 胡曾 《咏史诗·沛宫》:“ 汉高 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此人外亲内疎,挟诈而取 益州 ,遂併 汉中 ,有霸业兴隆之志。”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七章:“这个茶馆虽不起眼儿,买卖倒挺兴隆。”
兴化
振兴教化。《孔丛子·执节》:“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后汉书·桓谭传》:“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旧唐书·儒学传序》:“朕君临区宇,兴化崇儒。”
兴国
振兴国家。《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盛的国家。《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之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商君书·去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成帝 衍 ( 晋成帝 司马衍 )以 咸和 元年造十三口剑,铭曰‘兴国’。”
新兴
最近兴起的。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五:“他总是很喜欢去了解一个新认识的人,如同他喜欢去了解某种新兴的学说一样。” 碧野 《雪路云程·驰往巴仑台》:“当我们的汽车进入峡谷的时候,一座深山的新兴城镇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新;时髦。 明 冯惟敏 《点绛唇·量移鲁士师东归述喜》套曲:“呀,学不就新兴新兴时样,改不了寻常寻常伎俩。”《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 苏州 新兴百柱帽,少年浮浪的无不戴着装幌。”《红楼梦》第二六回:“ 黛玉 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説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 丁玲 《韦护》第一章二:“ 俄国 的妇女,使她们崇拜,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新的兴致;新的兴会。 唐 李嘉祐 《和韩郎中扬子津玩雪寄严维》:“粉署生新兴,瑶华寄上才。”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贺兰进明》:“员外好古博达,经籍满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颇究天人之际。又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於 阮公 ;又《行路难》五首,并多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