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托里
衣服、冠、履的衬里。亦指器物的夹层。 唐 韩偓 《屐子》诗:“六寸肤圆光緻緻,白罗绣屧红托里。”亦指衬托其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瑠璃瓶》:“ 徽宗 尝以北流离胆瓶十付小璫,使命匠范金托其里……见锡工釦陶器精甚,试以一授之曰:‘为我托里。’”中医学名词。指补中扶本以增强抵抗力的疗法。《医宗金鉴·产后痈疽·发无定处下》:“瘀血稽留成痈疽,势溃,托里不宜缓。”注:“法宜大补,扶助根本。” 清 林则徐 《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然惟脓溃,而后疾去。果其如法医治,托里扶元,迟则恐毒内陷。”
屯留
驻扎。《后汉书·董卓传》:“ 卓 自屯留 毕圭苑 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復孑遗。”
桐梓
桐木与梓木。两者皆良材。《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朱熹 集传:“椅、桐、梓、漆,四木皆琴瑟之材也。”《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宋 叶适 《科举》:“去四患,得四利,所谓养之於始,自拱把而至於桐梓,古人之言不可忽也。”
通州
1.古州名。西魏时改万州为通州,唐因之,宋时改名达州,在现在的四川达县及邻近地区。2.地处今江苏省南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南通州。3.地处今北京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北通州。4.地处今通县的旧市名。
同心
齐心。《易·繫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唐 杜甫 《提封》诗:“提封 汉 天下,万国尚同心。”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说,大家同心合作!”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铜山
蕴藏、出产铜矿的山。《史记·佞幸列传》:“﹝ 文帝 ﹞於是赐 邓通 蜀 严道 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 唐 罗隐 《后雪赋》:“至若涨盐池之水,屹铜山之巔,触类而生,不可殫言。” 清 吴伟业 《赠陆生》诗:“铜山一旦拉然崩,却笑 黔娄 此中死。”指金钱;钱库。 清 唐孙华 《时世公子行》:“铜山恨不移屋底,錙銖计算争锥刀。”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呆官》:“眷恋铜山,徘徊阿堵。” 清 洪楝园 《后南柯·辞职》:“作清官不愿铜山大,作贜官须把黎民刮。”
同仁
同行仁德者。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安礼》:“同仁相忧,同恶相党。”犹言一视同仁。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夫人同仁均养,亲族不知异焉。”同人。指同事或同行。 徐特立 《延安新教育学会致函陶行知先生》:“目前本会同仁正在研究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您有什么为难的事,我和 文清 有同仁之谊,可以谈谈。一定要尽力帮忙。”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我们这个聚餐会……实际上是工商界同仁交换意见的地方。”参见“ 同人 ”。
铜梁
产铜的山。 南唐 陈陶 《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山名。在 四川省 合川县 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古文苑·扬雄<蜀都赋>》:“ 铜梁 金堂 ,火井龙湫。” 章樵 注:“ 铜梁山 在 宕渠县 。” 北周 庾信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之一:“ 铜梁 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倪璠 注:“ 铜梁 影棠树者,言 赵王 出镇 益州 巴 蜀 , 铜梁 是听政之所,若 召伯 《甘棠》矣。”
通海
与海外交往。 唐 张籍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 郑观应 《致考察南洋商务张弼士侍郎书》:“通海以来,渐知效法泰西,开学堂、设公司、振商务、兴实业、重工艺。”与海洋通连。《元史·食货志一》:“又开 胶 莱 河道通海,劳费不貲,卒无成效。” 清 魏源 《<江南水利全书>叙》:“海口筑坝,以防浑潮倒灌之患,可灌田而不可通海,岂非地势使然哉!”特指 清 初与据守海上的抗 清 将领 郑成功 等往来。《清史稿·圣祖纪一》:“御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潼关
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 。 东汉 时设 潼关 ,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在 关 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 潼关 。” 唐 杜甫 《北征》诗:“ 潼关 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 潼关 附近冲过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围不住咱们啦。”
铜鼓
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 商 至 春秋 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 商 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 春秋 时代的 秦 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 僮 、 布依 、 傣 、 侗 、 水 、 苗 、 瑶 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后汉书·马援传》:“ 援 好骑,善别名马,於 交趾 得 骆越 铜鼓,乃铸为马式。”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 马伏波 所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西域打击乐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曇鼓、毛员鼓。”现代铜管乐队配置的打击乐器。铜身皮面。俗称“洋鼓”。 茅盾 《子夜》一:“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
同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同本义德,升也。——《说文》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感激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通“得”。取得,获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名〉道德,品行德,德行。——《篇海类编》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恩惠;恩德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心意。如:同心同德福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通道
开辟道路。《书·旅獒》:“惟克 商 ,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 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寧居。”《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迺使 蒙恬 通道,自 九原 抵 甘泉 ,壍山堙谷,千八百里。”大路,畅通之路。《诗·齐风·<载驱>序》:“故盛其车服,疾驱於通道大都。”《汉书·陈汤传》:“卒以无罪,老弃 敦煌 ,正当 西域 通道,令威名折衝之臣旋踵及身。”可以通行的走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天井水 出 东陘山 西南,北有 长岭 ,岭上东西有通道,即 鈃隥 也。” 宋 苏轼 《书温公志文异圹之语》:“古今之葬皆为一室。独 蜀 人为一坟而异藏,其间为通道,高不及肩,广不容人。” 王蒙 《风筝飘带》:“我们终于走上第十四层的一个公共通道。”普遍适用的道理。《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东观汉记·杜林传》:“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植,畏其易也。古今通道,传法於有根。”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之三:“自激修行,独立空旷,无累之地者,非通道也。”
铁山
产铁的矿山。《史记·货殖列传》:“即铁山鼓铸,运筹算,倾 滇 蜀 之民,富至僮千人。”《新唐书·食货志四》:“ 陕 、 宣 、 润 、 鐃 、 衢 、 信 五州,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比喻坚固之屏障。 唐 王勃 《上刘右相书》:“铁山四面,金城千里。” 金 元好问 《岐阳》诗之一:“偃蹇鲸鯢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古山名。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阴山 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二月﹞甲辰, 李靖 破 突厥 頡利可汗 於 阴山 。先是 頡利 既败,窜于 铁山 ,餘众尚数万……请举国内附。” 胡三省 注:“ 铁山 ,盖在 阴山 北。”
天柱
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天全
谓保全天性。 宋 苏轼 《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於酒里得天全。”谓天然浑成,无斧凿雕饰之迹。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 东坡 ﹞集中,次韵者几三分之一,虽穷极伎巧,倾动一时,而害於天全多矣。” 明 高启 《太湖石》诗:“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天门
天机之门。指心。《庄子·天运》:“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成玄英 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指鼻、口或天庭。《老子》:“天门开闔,能无雌?” 河上公 注:“天门,谓北极紫微宫……治身,天门,谓鼻孔。”按, 朱谦之 校释以为“无雌”当作“为雌”。《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上合天门入明堂。” 务成子 注:“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是也。”天宫之门。《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淮南子·原道训》:“昔者 冯夷 , 大丙 之御也……经纪山川,蹈腾昆命,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天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指皇宫之门。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天门日射黄金牓,春殿晴曛赤羽旗。”星名。东方七宿角宿中之两星。即室女座53、69。牌九赌博,庄家对面称天门。《老残游记》第十九回:“第二条拿了个八点,天门是地之八,上下庄是九点,又赔了一个通庄。”草药名。《宋书·谢灵运传》:“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採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
天池
海。《庄子·逍遥游》:“ 南冥 者,天池也。” 成玄英 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天上 仙界 之池。 唐 韩愈 《漫作》诗之一:“ 玄圃 珠为树,天池玉作砂。” 明 李东阳 《与李中舍应正同饮时旸邸》诗:“又如骤天马,雾鬣天池通。”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之四:“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指山顶之池。 唐 杜甫 《天池》诗:“天池马不到,嵐壁鸟纔通。” 宋 范仲淹 《天池》诗:“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九坎间十星,曰天池。”穴位名。即承浆。参见“ 承浆 ”。
腾冲
谓飞上天空。 明 刘基 《题群龙图》诗:“痴龙攀石身已癃,蚴蚪偃蹇歘腾衝。”
桃源
“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桃园
桃树园。 唐 刘长卿 《寻龙井杨老》诗:“手栽松树苍苍老,身卧桃园寂寂春。” 春秋 晋 园名。《史记·晋世家》:“ 盾 遂奔,未出 晋 境。乙丑, 盾 昆弟将军 赵穿 袭杀 灵公 於 桃园 而迎 赵盾 。” 裴駰 集解引 虞翻 曰:“园名也。”地名。即 桃林 。 晋 潘岳 《西征赋》:“问休牛之故林,感徵名於 桃园 。”参见“ 桃林 ”。指 晋 陶潜 《桃花源记》中之桃源。 明 无名氏 《飞丸记·赏春话别》:“桃园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指桃园结义。 清 沉日霖 《晋人麈·诗话·关侯祠联》:“乩笔一联云:‘风裊餘烟悲 汉 鼎,花开三月忆桃园。’”参见“ 桃园结义 ”。
唐山
1.复姓。); 2.华侨对祖国的习称。
泰宁
地的别称。《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寧。” 陆佃 解:“泰寧,地也。”太平,安定。 汉 马融 《忠经·兆人》:“天地泰寧,君之德也。”
太康
社会太平安宁。 三国 魏 曹叡 《野田黄雀行》逸句:“四夷重译贡,百姓謳吟咏太康。” 唐 李白 《流夜郎闻酺不预》诗:“北闕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一》:“乱不生於乱,而生於太康之时。”
太湖
湖名。古称 震泽 、 具区 、又称 五湖 、 笠泽 。地跨 江苏 、 浙江 二省。它承受 大运河 和 苕溪 来水,主要由 黄浦江 泄入 长江 。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旧时称三万六千顷,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岛屿有48个,以 洞庭东山 、 洞庭西山 、 马迹山 、 鼋头渚 为最著。烟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称胜景。
泰和
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太和
见“ 太和 ”。亦作“ 大和 ”。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太仓
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史记·平準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清史稿·食货志一》:“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胃的别名。本以太仓喻胃,后径称胃为太仓。《灵枢经·胀论》:“胃者,太仓也。”《黄庭内景经·脾长》:“脾长一尺掩太仓。” 梁丘子 注:“太仓,胃也。”
太白
星名,即金星。又名启明、长庚。《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 司马贞 索隐:“太白晨出东方,曰啟明。”古星象家以为太白星主杀伐,故多以喻兵戎。 唐 李白 《胡无人》诗:“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太白经天,旄头彻夜光射。”旗名。 宋 陈亮 《忠臣传序》:“然君父不以无道贬尊,则 武庚 视太白之旗,必有大不忍於此者。”《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馘 安禄山 之首,悬之太白。”河神名。《文选·枚乘<七发>》:“六驾蛟龙,附从太白。” 李善 注引 许慎 曰:“ 冯迟 、 太白 ,河伯也。”即大白。大酒杯。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上马杯》:“ 莱公 酌太白饮之,曰‘上马杯’。” 明 高启 《次韵答朱冠君游城西之作》:“笑看明月问狂客,我举太白君当浮。”山名。在 陕西省 眉县 东南。 唐 李白 《蜀道难》诗:“西当 太白 有鸟道,可以横絶 峨眉 巔。”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记》:“ 太白山 ,在 凤翔府 郿县 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宿之秀, 关 中诸山莫高於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清 黄遵宪 《闻车驾又幸西安》诗:“ 太白 去天真一握,裨瀛环海更西流。”
台安
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红楼梦》第三七回:“谨奉书恭啟;并叩台安。”
孙吴
春秋 时 孙武 和 战国 时 吴起 的并称。皆古代兵家。 孙武 著《兵法》十三篇。 吴起 著《吴子》四十八篇。《荀子·议兵》:“ 孙 吴 用之,无敌於天下。” 杨倞 注:“ 孙 ,谓 吴 王 闔閭 将 孙武 ; 吴 ,谓 魏武侯 将 吴起 也。” 南朝 梁简文帝 《雁门太守行》之一:“少解 孙 吴 法,家本 幽 并 儿。”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长兄少年曾落托,拔剑沙场随 卫 霍 。口里虽谭 周 孔 文,怀中不舍 孙 吴 略。”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清 洪昇 《长生殿·剿寇》:“军令分明,争看奋鹰扬堂堂元帅。端的是 孙 吴 无赛,管净扫妖氛毒害。” 三国 时 吴国 ,因王室姓 孙 ,历史上也称 孙吴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宁国府》:“府东南一百五里…… 汉 宛陵县 地, 后汉 建安 十三年, 孙吴 分置 寧国县 。”
绥宁
安定。《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寧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陈书·废帝纪》:“ 世祖文皇帝 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寧外荒。” 宋 司马光 《送祖择之守陕》诗:“仁风思布濩,疲俗待绥寧。”
松原
松树成林的原野。 郭沫若 《巨炮之教训》诗:“ 博多湾 的海岸上,十里松原的林边,有两尊 俄罗斯 的巨炮。”
松江
吴淞江 的古称。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松江》:“ 唐 人诗文称 松江 者,即今 吴江县 地,非今 松江府 也。 松江 首受 太湖 ,经 吴江 、 崑山 、 嘉定 、 青浦 ,至 上海县 合 黄浦 入海,亦名 吴松江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三江》:“三江皆 太湖 之委流也。一曰 松江 ,一曰 娄江 ,一曰 东江 。”
四平
四处平坦而无险阻。《战国策·魏策一》:“ 魏 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埊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指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四将军。《晋书·职官志》:“四征兴於 汉 代,四安起於 魏 初,四镇通於柔远,四平止於丧乱。”《宋书·百官志上》:“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 魏 世置。”《隋书·百官志上》:“又詔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釐定……四平、四翊,为二十班。”
四会
四方乐声相会合。《文选·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籟,清浊相和,五变四会。” 李善 注:“四会,四悬俱会也。又云:与四夷之乐声相会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逍遥闻四会,倏忽度三灾。”四方会集。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唐 张九龄 《荔枝赋》:“卑轩洞开,嘉宾四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六祖隐於四会猎人中,常吃肉边菜,请问肉锅里煮的菜算荤算素?”古代仅用乐器演奏而无歌词的上寿曲。《梁书·礼乐志》:“ 楚 四会员十七人, 巴 四会员十二人, 銚 四会员十二人, 齐 四会员十九人, 蔡 謳员三人, 齐 謳员六人,竽瑟鐘磬员五人,皆 郑 声,可罢。”《通典·乐七》:“ 汉 故事,上寿四会。”原注:“但有鐘鼓而无歌诗。 魏 初作四会,有琴筑,但无诗、雅乐郎。”
顺义
顺从正义。《国语·周语中》:“夫战,尽敌为上,守和同顺义为上。” 韦昭 注:“顺义,顺王义也。”《书·毕命》“资富能训,惟以永年” 孔 传:“以富资而能顺义,则惟可以长年命矣。”《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 唐 杨倞 注:“不可不顺义。”
顺德
顺从道德。《易·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孔颖达 疏:“地中生木始於毫末,终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顺行其德,积其小善以成大名。”《国语·晋语九》:“顺德以学子,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美德。《书·康诰》“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孔 传:“大于天为顺德,则不见废,常在王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女勤俭,有顺德,琴瑟甚篤。”
水城
古代水师以船筏作成的防线。《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督 公安 ,假节”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新唐书·萧铣传》:“ 孝恭 布长围守之,数日,破其水城,取楼船数千。”滨水的城邑。 唐 杜甫 《西阁雨望》诗:“楼雨霑云幔,山寒著水城。” 明 何景明 《望湖亭》诗:“云雾迷山殿,芙蓉暗水城。”堪舆,风水。 宋 洪迈 《夷坚支志壬·赖山人水城》:“ 临川 罗彦章 ,酷信风水。有 闽 中 赖先知 山人者,长於水城之学,漂泊无家,一意嗜酒……水城文字虽存,莫有得其诀者。”城名。一名 备倭城 。在 山东省 蓬莱县 城北 丹崖山 东麓。北与 长山列岛 隔海相望,负山控水,形势险要, 明 清 时为海防要塞。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登州府》。
双流
1. 当发送电报信号时,利用反向电流以使信号从传号状态变到空号状态。
疏勒
古 西域 诸国之一。 王莽 时称 世善 , 唐 名 佉沙 。在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一带。其治 疏勒城 ,即今 疏勒县 。《后汉书·班超传》:“臣见 莎车 、 疏勒 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 敦煌 、 鄯善 閒也。” 唐 皇甫冉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节比全 疏勒 ,功当雪 会稽 。” 明 梁伯龙 《念奴娇序·拟出塞》曲:“北接 莎车 ,西通 疎勒 , 班超 原是一书生。” 清 赵翼 《张甥圣时宦新疆之奇台尉五年俸满告归喜赋》:“ 疏勒 泉清禾满野, 祁连山 迥雪弥天。”
疏附
使疏远者亲附。 宋 叶适 《余顷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初如别逃 秦 ,疏附耻独贤。”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夫圣王之王也,居为后先疏附,出为奔走御侮,曷有二也。”
寿县
在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名寿春,曾为战国楚都。前秦王苻坚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兵败于此。人口122万(1995年)。古迹有淮南王墓、芍陂、孙叔敖祠、报恩寺。
寿光
见“ 寿光先生 ”。
石柱
石华表。亦泛指石头柱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粉水》:“ 粉水 旁有 文将军 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脩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羊虎》:“然则墓前石人、石兽、石柱之属,自 汉 代而有之矣。” 元 大訢 《次韵马昂夫总管饮仙桥》:“烂柯旧事凭谁问,石柱题诗薜荔生。” 刘海粟 《斗兽场》:“从并列的环门的巧妙,雕刻的石柱的遗迹,还可以推想那可容一千六百人共浴的光景。”
始兴
始兴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居北江上游、浈江中游地带,地跨东经113°54′一114°22′,北纬24°31′一25°60′。总面积2131平方千米。始兴县地处亚热带,全年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冷暖交替明显,春季低温阴雨,夏季高温潮湿,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雨稀。截至2017年,始兴县辖9个镇、1个乡。县政府驻太平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始兴县常住人口为198060人。始兴,也就是今天以首尔市衿川区始兴洞为中心的附近地区,在高句丽长寿王63年(475年)时,称作仍伐奴县;正祖19年(1795年),当时的国王正祖为了治愈父王思悼世子的腿疾,在安阳修建万安桥,后来,到了高丽成宗年间(991年),又借用当时金州的别名,将此地命名为始兴县。始兴高句丽时代的名称“仍伐奴”在汉语中译作“扁平”,意思是说“‘延伸的土地”。到了高丽时代用“始兴”这一朝鲜正祖时期的地名为其命名,也是取了“广野”的意思。
石台
石桌。 唐 李颀 《觉公院施鸟石台》诗:“石臺置香饭,斋后施诸禽。”石砌的高台。 唐 王建 《逍遥翁溪亭》诗:“ 逍遥翁 在此裴回,帝改溪名起石臺。” 唐 郑畋 《初秋寓直》诗之二:“宿鸟翩翩落照微,石臺楼阁锁重扉。”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雷殿》:“殿前石臺高爽,乔木萧疏。”
石首
鱼名。以头中有骨两枚,色白,大如豆,坚如石,故名。产于海中,体扁,口阔,鳞细,腹黄,亦称黄花鱼或黄鱼。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余偶读 张勃 《吴録·地理志》载:‘ 吴娄县 有石首鱼,至秋化为冠鳧。’言头中有石。”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弧矢》:“其 东海 石首鱼, 浙中 以造白鮝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於金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三月·时品》:“黄花鱼即 江 南之石首。”
石泉
山石中的泉流。《楚辞·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来水》:“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唐 杜甫 《石泉》诗:“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宋 苏轼 《峡山寺》诗:“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 元 刘迎 《寒食阻雨招元功会话》诗:“杨柳杏花相对晚,石泉槐火一时新。” 清 唐甄 《潜书·敬修》:“居於河滨者,始汲而归,浊不可饮也。注而勿扰,则石泉矣。”
石渠
石筑的水渠。 汉 刘桢 《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 孟浩然 《病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见“ 石渠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