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王粲
(形声。从玉,粲声。本义:明亮;灿烂)同本义天河漫漫北斗璨。——王建《白纻歌》又如:璨然,璨璨(明亮的样子);璨烂(灿烂,光彩鲜明的样子)
王勃
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死。为“初唐四杰”之一。以写离别怀人之作较著名,有《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名篇。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王子安集》。
脱脱
舒缓貌。《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毛 传:“脱脱,舒迟也。” 高亨 注:“脱脱,走路慢、脚步轻的状态。”
团圆
圆貌。 唐 元稹 《高荷》诗:“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元 曾瑞 《哨遍·古镜》套曲:“寒光皎洁明盈室,素魄团圆照满天。”《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但见银河清浅,珠斗烂斑,一轮团圆皎月,从东而出。” 刘大白 《是谁把?》诗:“是谁把空中明月,捻得如钩?待我来抟钩作镜,看永久团圆,能否?”亲属团聚,多指夫妻而言。 唐 杜甫 《又示两儿》诗:“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清 洪昇 《长生殿·补恨》:“团圆等待中秋节,管教你情偿意愜。”《红楼梦》第五四回:“ 蓉儿 !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倒也团圆了。”指剧情的圆满结局。 清 李渔 《慎鸾交·计竦》:“怕的是戏到团圆诸事了,非晋爵,即加封誥,却不道胜事留些餘地好。”乐曲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软舞曲,有《凉州》《緑腰》……《团圆》《旋甘州》等。”
通志
书名。南宋郑樵著。二百卷。综合历代历史资料写成的通史。上自三皇、下至隋唐。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其中二十“略”为本书精华。
痛史
惨痛的历史。 李大钊 《这一周》:“我们在今天应该把国际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痛史,细数从头,把‘五四’运动的精神,牢牢记住。” 李大钊 《这一周》:“我们在这一天,应该回思过去一切的痛史,以作国民的薪胆。”
桐江
富春江 的上游。即 钱塘江 流经 桐庐县 境内一段。 唐 陆龟蒙 《钓车》诗:“ 洛 客见诗如有问,辗烟衝雨过 桐江 。” 宋 杨万里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舩龙山暮宿桐庐》诗之一:“海潮也怯 桐江 浄,不遣涛头过 富春 。” 元 萨都剌 《钓台夜兴》诗:“仙茶旋煮 桐江 水,坐客遥分石壁灯。”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渔人》诗之二:“若非 渭水 持竿客,定是 桐江 把钓人。”
廷对
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后汉书·邳彤传》:“ 彤 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陶文毅公 丰裁峻整,好议论人物,惟恐不尽,虽廷对亦然。”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伏望陛下念根本之重,为宗庙之计……廷对大臣,审择宫邸。”即廷试。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庠 果为南省第一,不及廷对而死。”《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 万历 末,举会试,以 天啟 二年赴廷对,授 承天府 推官,迁兵部主事。” 王闿运 《李仁元传》:“以进士廷对,第高同列。”
田翁
老农夫。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唐 杜荀鹤 《题田翁家》诗:“田翁真快活,婚嫁不离村。”
天问
指天子的询问。《晋书·傅咸传》:“每见圣詔以百姓饥饉为虑,无能云补,伏用慙恧,敢不自竭,以对天问。”《楚辞》篇名, 屈原 作。诗文中亦作为“问天”的双关语。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二:“《天问》有灵难置对,《阴符》无效勿虚陈。” 清 黄遵宪 《人境庐之邻》诗:“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
田间
田地里,有时借指农村:~劳动|来自~。
田家
农家。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清 姚鼐 《舟中漫兴》诗:“草逕人独行,田家麦併熟。”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一:“果然的,此屋中处处看出十八世纪的田家风味。”农夫。 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谡》诗:“田家樵採去,薄暮方来归。” 唐 李白 《赠从弟冽》诗:“日出布穀鸣,田家拥锄犁。” 清 谭莹 《重有感》诗:“请看征调兵如雨,未及田家振臂呼。”
田汉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任中华书局编辑。后创办南国社。30年代初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时期在武汉参加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负责艺术宣传。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百余部,主要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丽人行》、《关汉卿》、《谢瑶环》等。
唐寅
明画家、诗文家。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逃禅仙吏等,吴县(今属江苏)人。弘治解元。作画山水、人物、花鸟并能,既严谨缜密,又清逸洒脱。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兼善书法。诗文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有《秋风纨扇图》等存世。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音
指汉语。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唐音梵音相杂时。”指 唐 诗及其风格。 宋 朱胜非 《秀水闲居录》:“此 陈与义 《秋夜诗》也,置之 唐 音,不復可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学穷 宋 理谈偏妙,诗合 唐 音自不知。”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 唐 音,以斥傖 楚 。”
唐书
指《尚书》中的《尧典》。《三国志·吴志·陆抗传》:“ 抗 上疏曰:‘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譖庸回,《唐书》攸戒。’”指《旧唐书》或《新唐书》。
谈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 刘孝标 注引《惠帝起居注》:“ 頠 理甚渊博,赡於论难。”后因以“谈藪”指知识渊博,对答如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谈论》:“称人谈论不竭为谈藪。”多人聚谈之所。 唐 独孤及 《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谈藪清风,词林逸韵,墨池真草,三事永絶。”
所思
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幽蘅发空曲,芳杜绵所思。” 明 刘基 《杂诗》:“欲采寄所思,不惮道路远。”泛指思考。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音乐者在有所思有所感的时候,他便连缀若干声音把他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孙武
①孙武。亦称“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吴王重用为将。与伍子胥一起共佐吴王实施破楚击越,尔后争夺中原之方略,使吴成为一隅之霸。其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作。); ②孙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湖北夏口(治今汉口)人。曾参加自立军起义。后参加组织共进会,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联合文学社准备起义,被举为参谋长。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长。1912年组织民社,拥护黎元洪。晚年退居京沪,不问政事。
孙犁
小说家。河北安平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大任教,并任《晋察冀日报》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荷花淀》、《嘱咐》,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隋书
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征撰。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记载了隋朝三十八年(公元581—618年)的历史。
苏辙
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年间进士。官至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后被贬,晚年定居颍川,号颍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
苏洵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多为政论文,有《六国论》等名篇。有《嘉集》。
素书
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宋玉
战国 时 楚 人,辞赋家。或称是 屈原 弟子,曾为 楚顷襄王 大夫。其流传作品,以《九辩》最为可信。《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故后人常以 宋玉 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又传说其人才高貌美,遂亦为美男子的代称。 唐 张鷟 《游仙窟》:“华容婀娜,天上无儔;玉体逶迤,人间少匹。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 韩娥 宋玉 ,见则愁生; 絳树 青琴 ,对之羞死。” 宋 周邦彦 《红罗袄·秋悲》词:“ 楚 客忆江蘺,算 宋玉 未必为秋悲。” 明 陈所闻 《闺思》曲之一:“销魂鶯燕偏拖逗,不知 宋玉 何缘独怨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若非 宋玉 墙边过,定是 潘安 车上来。”
宋书
二十四史之一。梁沈约撰。全书共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记载了南朝刘宋一代(公元420—479年)六十年的历史。
宋史
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撰。共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记载了北宋、南宋前后三百二十年(公元960~1279年)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多的一种。
宋濂
明初大臣。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1360年与刘基等人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洪武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掌起草诏令)。后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被流放,中途病死。生平著作甚多,为明初一代文宗,有《宋学士文集》等。
死水
滞积而不流动的水。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 巴金 《马拉、哥代和亚当·鲁克斯》:“修道院的生活却如一沟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
说唐
全称《说唐演义全传》。清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六十八回。小说从隋文帝平陈写起,到李世民削平群雄登基称帝为止,主要叙述瓦岗寨好汉聚义反隋、辅唐开国的故事,描写了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罗成、尉迟恭等人物形象。
硕鼠
《诗·魏风》篇名。《诗·魏风·硕鼠序》:“《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后遂用作重敛之下,民不聊生的典实。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但闻歌《硕鼠》,无復咏《甘棠》。”大鼠。比喻横征暴敛的贪婪官吏。《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释愤》:“朝堂上嫁毒梟鴟,仕途中阴爻硕鼠。” 清 黄遵宪 《台湾行》:“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蝼蛄的别名。
水程
水路。 唐 卢纶 《送何召下第后归蜀》诗:“水程通海货,地利杂 吴 风。” 明 袁宏道 《别无念》诗之五:“陆程 华容 道,水程 京口 驛。”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出 钞关 马头登舟,四里 文峯寺 ,四里 九龙桥 ,八里 高旻寺 行宫,计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水路的里程。 唐 杜甫 《宿青草湖》诗:“宿桨依农事,邮籤报水程。”《元史·世祖纪二》:“戊辰,命选善水者一人,沿 黄河 计水程达 东胜 可通漕运,驰驛以闻。”
书影
显示书刊的版式和部分内容的印刷物。从前仿照原书刻印或石印,现在大多影印,有的用做插页;有的汇集成册,如《宋元书影》。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宋 元 书影笺可不加入,因其与《留真谱》无大差别也。” 唐弢 《晦庵书话·翰墨缘》:“研究古书版本的人,除了凭借自己的经验外,大抵还……揣摩过各种善本书影。”
书品
评论书法优劣的书。历代以“书品”为题名的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 明 杨慎 《书品》和 清 杨景曾 《书品》等。书法的风格造诣。 唐 张又新 《东林寺建碑记》:“ 北海 守 李公 ,文人之雄,书品之能者也。”册命的官品。 唐 杜牧 《战论》:“夫战輒小胜则张皇其功,奔走献状以邀上赏,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凯旋未歌,书品已崇,爵命极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我矣。此赏厚之过,其败三也。”
书愤
诗篇名。南宋陆游作。当时作者罢官闲居在乡。诗中回顾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军旅生涯,感慨功业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全诗气概悲壮,语意深沉。第三、四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一个动词,即写出南宋两大主要战线的典型特征,是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师训
师傅的训诲。《文选·江淹<杂体诗·嵇中散>》:“曰余不师训,潜志去世尘。” 李善 注:“ 嵇康 《幽愤诗》曰:‘恃爱肆怛,不训不师。’” 刘良 注:“言不受师教训而深远於俗事。”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於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
诗选
诗的选集。(1)从个人诗作中选录的集子。如 清 陈文述 有《颐道堂诗选》。(2)从多人诗作中选录的集子。如 宋 王安石 的《唐百家诗选》; 清 陈訏 的《宋十五家诗选》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可知道 赵爷 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 赵雪斋 先生?”(3)别集性质的选本。如 冯至 的《杜甫诗选》; 周汝昌 的《范成大诗选》等。
诗薮
诗话。明代胡应麟撰。二十卷。内编六卷分论古今体诗,外编六卷以时代为序分论从周到元代的诗,另有杂编六卷、续编二卷。此书资料丰富,论说广泛,有不少可取的诗歌艺术观点。
师说
老师传授的说法。《三国志·吴志·士燮传》:“官事小闋,輒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説,意思甚密。”《隋书·经籍志一》:“至 隋 , 孔 郑 并行,而 郑 氏甚微。自餘所存,无復师説。” 明 唐顺之 《叶包庵先生寿序》:“自是诸生各自名其师説而固守之,终其身不敢变一字一句,以为家法。”
诗说
1.有关诗的论说。如宋姜夔有《白石道人诗说》﹔宋吴陵有《诗说》。
诗式
诗的形式。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西洋的诗式便算是新的吗?”
诗史
前人的诗作。《宋书·谢灵运传论》:“至於先士茂製,讽高歷赏,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荆 零雨之章, 正长 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南朝 齐 王融 《议给虏疏》:“今经典远被,诗史北流, 冯 李 之徒,必欲遵尚。”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杜 ( 杜甫 )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跡。 杜 逢 禄山 之难,流离 陇 蜀 ,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 王弘祚 ﹞为户部尚书时,尝属余选 张含 《禺山集》。余尤喜集中《潁川侯祠》一篇,足称诗史。”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诗歌的发展历史。《羊城晚报》1984.9.5:“翻开 华夏 诗史,即可看到,每当历史处于重大转折的关头,都有一批‘以诗魂壮国魂’的呕心沥血之作问世。”
市声
街市或市场的喧闹声。 宋 苏舜元 苏舜钦 《地动联句》:“坐骇市声死,立怖人足踦。” 明 唐顺之 《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之四:“君往愜幽意,吾留厌市声。” 巴金 《灭亡》五:“这叫声和大清早的市声打成一片。在堆满着人和菜摊子、菜担子的一个广场前,他知道自己是走到菜市场了。”
诗僧
能作诗的僧人。 唐 皎然 《答权从事德舆书》:“ 灵澈上人 ,足下素识,具文章,挺瓌奇,自 齐 梁 已来诗僧未见其偶。”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 贾似道 当国时,一日退居湖山,有一 蜀 僧徘徊於其侧。问之曰:‘你为何僧?’对曰:‘某,诗僧也。’” 苏曼殊 《有怀》诗之二:“多谢 刘三 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二章:“ 齐己 和 贯休 齐名,是 五代 的两个大诗僧。”
诗人
指《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託志乎素餐。”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范鲁公 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写诗的作家。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唐 白居易 《马上作》诗:“ 吴中 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明 黄淳耀 《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 陶徵士 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 摩詰 、 昌黎 、 梦得 、 圣俞 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诗品
对诗的品评。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近 彭城 刘士章 ,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诗的品级格调。 金 元好问 《自题<中州集>后·锦袍》诗:“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 吴 儂得锦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商宝意 先生云:‘诗品官阶两不高。’前辈之虚心如此。”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随园续诗品》:“不知 表圣 不落言詮,独取景象,以示诗中有如是种种品格,此其所以名诗品也。”
史记
记载历史的书。《书序》:“约史记而修《春秋》。”《史记·周本纪》:“ 周太史 伯阳 读史记曰:‘ 周 亡矣。’” 张守节 正义:“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 鲁 史记之名也。” 宋 曾巩 《李清臣等转官制》:“然史记册书,国家之典……传之万世,宜有论次。”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
施惠
给人以恩惠。《周礼·地官·乡师》:“賙万民之囏阨,以王命施惠。”《淮南子·人间训》:“圣王布德施惠,非求其报於百姓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市药即干汞》:“性好施惠,遇人有急难,如在己也。”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我们并能以我们的文化成品毫无吝惜地施惠于邻人。”
诗话
评论诗歌、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著作。 宋 许顗 《彦周诗话》:“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録异事,正讹误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话》:“诗话之源,本於 钟嶸 《诗品》。” 朱光潜 《<诗论>抗战版序》:“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说唱文学的一种。属于“词话”系统,其体制有诗也有散文。诗即通俗的诗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三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分十七章,今所见小説分章回者始此;每章必有诗,故曰诗话。”
诗歌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 《郓州谿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