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景气
景色;景象。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酒助欢娱洽,风催景气新。”《宋史·礼志七》:“严冬之候,景气恬和。”通常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中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亦泛指兴旺。 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八:“ 美国 的战争景气,仅仅是一时的现象。” 阿英 《城隍庙的书市》:“这个年头,真是百业凋零,什么生意都不能做!不景气,可惜,可惜!”
旌旗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瑒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京圻
犹京畿。 元 孛朮鲁翀 《范坟》诗:“ 襄城 下封竁, 汝 潁 皆京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博晰斋 ﹞博闻彊识,於京圻掌故,氏族源流,尤能殫洽。”
荆璞
指 楚 人 卞和 从 荆山 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晋 傅玄 《傅子·阙题》:“必得 崑山 之玉而后宝,则 荆 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 随侯 无明月之称。” 唐 张惟俭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诗:“自将 荆 璞比,不与 郑环 同。”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承侔 卞和 ,质非 荆 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 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井圃
园圃。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一:“阳崖洩春意,井圃留冬芜。”
晶盘
指月亮。 清 龚鼎孳 《念奴娇·中秋得南鸿喜赋用东坡中秋韵》词:“小字鸳鸯颠倒认,凭仗晶盘凝碧。” 清 龚自珍 《忆瑶姬》词:“定万古长对晶盘,敛庄严宝相,独坐嬋媛。”
京辇
指国都。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輦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宋 刘敞 《雨过前轩偶记》诗:“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輦。”
鲸鲵
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唐 卢纶 《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想鸞鹤只在秋江上,似鲸鯢吸尽银河浪。” 明 李梦阳 《鄱阳湖十六韵》:“力屈鲸鯢仆,声回雁鶩呼。”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 康有为 《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借指海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 唐 元稹 《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 章炳麟 《讨满洲檄》:“ 汉 民无罪,尽为鲸鯢。”
靖难
平定变乱。《后汉书·孔融传》:“ 融 负其高气,志在靖难。” 唐 陆贽 《论叙迁幸之由状》:“陛下急於靖难,累遣东征。”《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都 ,是为 北京 。” 清 谭献 《明诗录序》:“靖难变起,士气摧伤,朝野之文,遽以衰息。”
景慕
景仰;仰慕。《宋书·范泰传》:“今惟新告始,盛业初基,天下改观,有志景慕。”《老残游记》第十五回:“今闻招呼,遂走过来,与县官作了个揖,彼此道些景慕的话头。”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女同学们景慕地要看志愿军英雄的像片, 秀兰 不给。”
京牧
即司隶校尉。 汉武帝 时始置,负责京师一带的治安,相当于州刺史。 魏 晋 以后司隶校尉所辖区域改州,称“司州”。《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端右事繁,京牧任大。” 胡三省 注:“京牧,司隶校尉也。”
井牧
1.谓按土质区划田地,或为井田耕作,或为牧地畜牧,二牧而当一井,以便于授田﹑贡赋。
静默
亦作“静嘿”。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文子·微明》:“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宋 苏轼 《和黄龙清老》之二:“静嘿堂中有相忆,清江或遣化人来。”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处士魁岸意气,而妇人佐以和柔静默。” 殷夫 《静默的烟囱》诗:“看,烟囱静默了,死气笼住工场的全身。”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 鲁迅 《集外集拾遗·南京民谣》:“大家去謁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经。”
靖默
沉静自守,不汲汲于名利。靖,通“ 静 ”。《宋史·羊欣传》:“ 欣 少靖默,无竞於人。”《北齐书·文苑传·樊逊》:“人有讥其靖默不能趣时者。” 王闿运 《罗熙赞传》:“少而靖默,无竞於人。”
靖冥
犹静暝。宁静幽深。靖,通“ 静 ”。《文选·扬雄〈羽猎赋〉》:“於是禽殫中衰,相与集於靖冥之馆,以临珍池。” 刘良 注:“靖冥,犹深闲也。”一说极高之貌。见《汉书·扬雄传上》 清 王先谦 补注。
精明
明洁至诚。《礼记·祭统》:“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於神明也。” 汉 班固 《白虎通·杂录》:“斋者,言己之意念专一精明也。”纯洁聪明;精细明察。《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 宋 曾巩 《开府仪同三司制》:“某材资桀异,识虑閎深,庄重足以镇浮,精明足以成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南皮 令﹞贫无归计,復理旧业,则精明果决,又判断如流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 素园 ,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光亮。 汉 刘向 《说苑·说丛》:“镜以精明,美恶自服,衡下无私,轻重自得。” 宋 苏轼 《前怪石供》:“今 齐安 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宋 梅尧臣 《表臣斋中阅画而饮》诗:“古绢蠹已尽,彩色无精明。”鲜明。 宋 苏轼 《王仲仪真赞》:“及闻公来,吏士踊跃传呼,旗斾精明,皷角讙亮。”精力旺盛,耳目聪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是故身精明,难衰而坚固,寿考无忒,此天地之道也。” 宋 范仲淹 《乞召杜衍等备明堂老更表》:“﹝工部侍郎致仕郎 简 ﹞今八十三岁,精明不衰。”精通。《南史·儒林传·贺德基》:“ 德基 於《礼记》称为精明,位尚书祠部郎。”《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况业医者艺不精明下能为上工,业不专科则不能入妙。”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杨埙》:“ 天顺 间有 杨塤 者,精明漆理,各色俱可合,而於倭漆尤妙。”精要明白。 宋 司马光 《述<国语>》:“故其辞语繁重,序事过详,不若《春秋传》之简直精明,浑厚遒峻也。” 明 唐顺之 《答王生宗道书》:“且如 德州 接递一事,乃是据 宗道 口説,故叙事中此一段稍觉精明。”光明;晴明。《淮南子·览冥训》:“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汉书·陈汤传》:“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 郅支 首及名王以下。” 宋 司马光 《苦寒行》:“阴烟苦雾朝不散,旭日不復能精明。”谓眼睛明亮。《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眸子精明,视日不眩,强记默识,莫与为儔。” 宋 欧阳修 《乞外任第一表》:“惟两目之旧昏,自去秋而渐剧,精明晻蔼,瞻视茫洋。” 欧阳山 《高干大》第一章:“两眼精明通透,像两颗黑宝石一样。”
景命
大命。指授予帝王之位的天命。《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景命有僕。” 郑玄 笺:“天之大命。” 唐 元稹 《献事表》:“臣窃惟陛下以景命惟新之初,何如 贞观 致理之后?” 清 张廷玉 等《上<明史>表》:“我国家丕承景命,肇建隆基。”
旌铭
旧时灵柩前书写死者姓名官衔的旗幡。又称铭旌。《后汉书·赵咨传》:“復重以墙翣之饰,表以旌铭之仪。” 李贤 注引《礼记》:“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故以其旗识之。”
旌命
表彰征召。《后汉书·陈谌传》:“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晋书·山涛传》:“ 涛 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餘人,皆显名当时。” 宋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 魏太祖 特旌命之,辞疾不就。”招聘贤士的命令;表彰的命令。 晋 陆机 《辩亡论上》:“束帛旅於丘园,旌命交於涂巷。”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旌命下九閶,恩纶賁黄壚。”
靖密
沉静缜密。《新唐书·韦处厚传》:“帝曰:‘ 韦处厚 、 路隋 数上疏,其言忠切,顾卿未知尔。’由是中外推其靖密。”
旌门
古代帝王出行,张帷幕为行宫,宫前树旌旗为门,称旌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帷宫,设旌门。” 贾公彦 疏:“食息之时,则张帷为宫,树立旌旗以表门。”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旌门洞立,延帷接枑。”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御营制度》:“行营,中建帐殿御幄,繚以黄漆木城,建旌门,覆以黄幕。”犹旌闾。 唐 韩愈 《鄠人对》:“苟有合孝之道,又不当旌门,盖生人之所宜为,曷足为异乎。” 清 恽敬 《姜太孺人墓志铭》:“本朝之制,命妇不得以节旌门,所以教士大夫之家守礼明让也。”
井眉
见“ 井湄 ”。
井湄
亦作“ 井眉 ”。井口的边沿。语本 汉 杨雄 《酒箴》:“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湄,处高临深,动常近危。”《汉书·游侠传·陈遵》引作“眉”。 颜师古 注:“眉,井边地,若人目上之有眉。” 宋 晁补之 《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散篆縈帘额,留云暗井眉。” 金 李俊民 《醉黎赋》:“井眉之瓶,不以近危而不居。”
菁茅
香草名。茅的一种。古代祭祀时用以缩酒。一说,菁茅为二物。《书·禹贡》:“苞匭菁茅。” 孔 传:“匭,匣也。菁以为菹,茅以缩酒。” 陆德明 释文引 郑玄 曰:“茅有毛刺曰菁茅。”《穀梁传·僖公四年》:“菁茅之贡不至,故 周 室不祭。” 范宁 注:“菁茅,香草,所以缩酒。”《汉书·王莽传下》:“予亲设文石之平,陈菁茅四色之土。” 顾馀 《咏古》之一:“菁茅几许酬开国,祇是伤心 莽 大夫。”
精芒
光芒。《晋书·张华传》:“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清 黄景仁 《黄山问道图为范怀山作》诗:“坎离献胎息,日月输精芒。”犹精锐。 明 汤显祖 《邯郸记·边急》:“老河魁福国安邦将,羽林军个个精芒。”
荆蛮
古代中原人对 楚 越 或南人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 ,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 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 ,於是 太伯 、 仲雍 二人犇 荆 蛮 ,文身断髮,示不可用。”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 周 之衰也, 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 ,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 ,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 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经脉
中医学名词。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素问·离合真邪论》:“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王冰 注:“经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灵枢经·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
经履
犹经历。《后汉书·应奉传》:“ 奉 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西羌传论》:“﹝ 段熲 ﹞被羽前登,身当百死之陈,蒙没冰雪,经履千折之道。”《魏书·郭祚传》:“ 祚 达於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
劲旅
精锐的军队。《明史·徐达传》:“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诸人多克城斩获,号称劲旅。”指实力强的运动队等。如:这个省的足球队是一支劲旅。
经络
亦作“ 经落 ”。中医学名词。经脉和络脉。是人体中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联系全身的通路。经脉为纵行干线,络脉为横行分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素问·三部九候论》:“血病身有痛者治经络。”《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 唐 张守节 正义:“言经络下于三焦及膀胱也。” 明 宋濂 《医家十四经发挥序》:“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比喻纵横。 宋 叶适 《烟霏楼记》:“碎坡丛岫,靡迆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方言。诀窍;花样。《何典》第二回:“ 形容鬼 也不懂打官司经络,茫茫无定见的。”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京洛
亦作“ 京雒 ”。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经纶
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孔颖达 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於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 魏武 经纶霸业,南面受朝。” 清 方苞 《读<周官>》:“世变虽殊,其经纶天下之大体,卒不可易也。”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宋 秦观 《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明 沉鲸 《双珠记·军门优恤》:“白面书生今就武,这经纶可惜埋尘坱。” 茅盾 《创造》二:“他把满肚子救国强种的经纶都传授了儿子。”
径轮
谓南北之间的长度。《文选·张衡<西京赋>》:“於是量径轮,考广袤。” 薛综 注:“南北为径。” 李善 注:“《周礼·大司徒》‘掌九州之地,广轮之数。’ 郑玄 曰:‘轮,纵也。’”
经略
经营治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杜预 注:“经营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经略。”《汉书·叙传下》:“自昔 黄 唐 ,经略万国。”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特愿陛下留意其远者大者,必欲登俊良,黜庸回,总览众才,经略世务。”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 英 人经略 印度 之起点,在千六百三十九年。”筹划;谋划。《晋书·袁乔传》:“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於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闕,献书言计,率多空薄,高自矜夸,无经略之大体,咸粃糠之微事。”《旧唐书·韦顗传》:“性嗜学,尤精阴阳、象纬、经略、风俗之书。”官名。 南北朝 时曾设经略之职, 唐 初边州置经略使, 宋 置经略安抚使,掌一路民兵之事,皆简称“经略”。 明 及 清 初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职位在总督之上。 民国 初尚有沿置者。《旧唐书·裴矩传》:“ 矩 盛言西域多珍宝及 吐谷浑 可并之状,帝信之,仍委以经略。”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下官 袁瀅 是也。自从擢举边才,蒙圣恩授以经略之职。” 邹鲁 《护法之役》三:“及 曹 部 吴佩孚 攻破 荆 襄 及 湖南 衡山 等处,乃任 张敬尧 为 湖南 督军, 曹錕 为 四川 、 广东 、 湖南 、 江西 四省经略。”参阅《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宋史·职官志七》。
镜鸾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王 结罝 峻卯 之山,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鸞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絶。”后常以“镜鸞”比喻分离之夫妻。 宋 卢祖皋 《谒金门》词:“釵凤镜鸞谁问,想见粉香啼损。” 明 陆采 《千金记·佳音》:“一从那日镜鸞分,杳无音信。”指镜子。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到如今翠减双眉,羞见这鬢边霜将镜鸞对。”
精庐
学舍,读书讲学之所。《后汉书·姜肱传》:“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徵君。” 李贤 注:“精庐即精舍也。”《魏书·儒林传·平恒》:“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於其中。” 清 瞿鸿禨 《与缪荃孙书》:“ 钟山 既已蝉联,精庐又较 南菁 为胜。”佛寺;僧舍。《北齐书·杨愔传》:“至 碻磝戍 ,州内有 愔 家旧佛寺,入精庐礼拜。” 唐 贾岛 《宿山寺》诗:“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宋 辛弃疾 《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词:“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
径路
小路。《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径路。” 孔颖达 疏:“为径路,取其山虽高,有涧道也。” 晋 左思 《吴都赋》:“径路絶,风云通。”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幅巾不拟过城市,欲踏径路开新蹊。”泛指道路。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迷惑失径路,瞑无所宿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十七:“皋兰被径路,青驪逝駸駸。” 唐 李翱 《平赋书》:“方里之内,以十亩为之屋室、径路、牛豚之所息,葱韭菜蔬之所生植,里之家给焉。”捷径;近路。 宋 岳飞 《奏郾城捷状》:“探得有番贼酋首 四太子 、 龙虎盖天大王 、 韩将军 亲领马军一万五千餘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 郾城 县北二十餘里。”《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兵贵神速……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比喻私人关系的门路。 宋 叶适 《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某叨忝未逾月,便作御史,人不谓有径路乎?”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 宋 苏轼 《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文章书口诀,多枝辞隐语,卒不见下手径路。” 章炳麟 《哀韩赋》:“死不可趣兮,奔走淫淫之无径路。” 匈奴 所奉之神名。《汉书·郊祀志下》:“ 云阳 有 径路 神祠,祭 休屠王 也。” 颜师古 注:“ 休屠 , 匈奴 王号也。 径路 神,本 匈奴 之祠也。”
景龙
大龙。《宋书·符瑞志上》:“ 燧人氏 没, 宓牺 代之受《龙图》,画八卦,所谓‘ 河 出图’者也,有景龙之瑞。”
惊流
1.激流。
景陵
陵墓名。 北魏 宣武帝 墓,又名 宣武陵 ,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北 北邙山 。陵墓名。 唐宪宗 墓,在今 陕西省 乾县 。陵墓名。 金睿宗 墓,在今 北京市 房山县 西北 大房山 。陵墓名。 明宣宗 墓,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东北 天寿山 。陵墓名。 清圣祖 墓,在今 河北省 遵化县 西北 昌瑞山 。
精列
古乐曲名。《文选·马融<长笛赋>》:“有 雒 客舍逆旅,吹笛,为《气出》《精列》:《相和》。” 李善 注:“《歌録》曰,古《相和歌》十八曲,《气出》一,《精列》二。《魏武帝集》有《气出》《精列》二古曲。”虫名。鸟名。即鹡鸰。《说文·隹部》:“雃,石鸟。一名雝渠,一曰精列。” 段玉裁 注:“精列者,脊令之转语。”
颈联
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頷联,有颈联。” 明 徐渭 《答龙溪师书》:“颈联乃因今年中秋月盈,而及往年中秋月蚀。”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四:“其( 杨煒 )《自嘲》一首,余极爱其颈联。”《诗刊》1978年第1期:“我以为这首诗的颈联(第五、六句)比颔联(第三、四口)更好,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镜奁
亦作“ 镜匳 ”。亦作“ 镜籢 ”。镜匣。《急就篇》卷三:“镜籢疏比各异工。” 颜师古 注:“镜籢,盛镜之器,若今镜匣也。”《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帝从席前伏御牀,视太后镜奩中物,感动悲涕。” 唐 刘禹锡 《伤往赋》:“寳瑟僵兮弦柱絶,瑶臺倾兮镜匳空。”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镜籢屑桂,閬鷁搴蓉。” 巴金 《抹布·母亲》:“她穿着一件紧身,正在电灯下面,对着镜奁擦粉。”
经历
历时久远。《书·君奭》:“弗克经歷。” 孔 传:“不能经久歷远。”犹经过。《汉书·哀帝纪》:“经歷郡国,西入 关 至京师。” 宋 司马光 《乞罢保甲状》:“自教閲保甲以来, 河东 、 陕西 、 京西 盗贼,已多至敢白昼公行入县镇,杀官吏,官军追讨,经歷岁月,终不能制。”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白琼仙》:“小鬟乃为先导,经歷厅轩亭榭凡数处,始达内室。”阅历。 宋 文天祥 《吊五木》诗序:“以其为 淮 将,必经歷老成。” 清 孙枝蔚 《为农》诗:“乱离饱经歷,耕耨省干求。” 耿龙祥 《入党》:“这不是因为她的年龄大,也不是因为她的技术高,而是因为她生活经历丰富,对人处事平和。”亲身经受。 宋 张载 《近思录》:“ 郑 衞 之音悲哀,令人意思留连,又生怠惰之意,从而致骄淫之心……亦是圣人经歷过,但圣人能不为物所移耳。”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正惟作诗之多,则其中甘苦曲折无不经歷。” 柯灵 《香雪海·创作学习笔记》:“ 曹雪芹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繁华、颠踬而堕入贫困,根本就不可能产生《红楼梦》。”官名。 金 于都元帅府、枢密院置经历。 元 枢密院、大都督府、御史台等衙署,皆有经历。 明 清 都察院、通政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亦置经历,职掌出纳文书。
井里
乡里。古代同井而成里,故称。《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里之厥也。” 杨倞 注:“井里,里名。” 宋 陈亮 《祭卢钦叔母夫人文》:“閫内之懿,闻於井里。”《捻军史料丛刊·军情·同治七年闰四夏月十七日》:“众志成城,保卫井里。”里巷。 清 黄景仁 《岁暮篇》诗:“更闻井里喧,索逋百不让。” 清 姚莹 《游榄山记》:“吾始见此乡井里晏如。”
精蓝
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 宋 高翥 《常熟县破山寺》诗:“古县沧浪外,精蓝縹緲间。” 元 戴表元 《题东玉师府所藏<潇湘图>》诗:“今日精蓝方丈地,倚窗眠看 洞庭山 。” 清 吴伟业 《代具师答赠》诗:“早得此贤开讲席,便图作佛住精蓝。”
井阑
古代登高攻城的器具。《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曹真 遣将军 费曜 等拒之” 裴松之 注引《魏略》:“ 亮 ( 诸葛亮 )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同“ 井栏 ”。 唐 薛奇童 《怨诗》之一:“杨叶垂阴砌,梨花入井阑。”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诗》:“井阑排菡萏,檐瓦鬭鸳鸯。” 唐 李贺 《恼公》诗:“井槛淋清漆,门铺缀白铜。”
荆葵
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广雅·释草》:“荆葵,荍也。”《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 毛 传“荍,芘芣也” 孔颖达 疏:“ 郭璞 曰: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谢氏 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 陆璣 疏云芘芣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緑色,可食,微苦是也。”
经魁
明 清 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的前五名即分别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称为经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正想之际,只听得外面叫喊连天,锣声不絶,扯住讨赏,报 灿若 中了第三名经魁。” 清 李渔 《巧团圆·哗嗣》:“众:‘报中乡试第四名经魁,快写赏单。’” 陆云标 《庚申年陈墓镇记略》:“ 陈俊臺 係乙酉科经魁 陈竺生 之子,现已游廩食粟。”
京口
古城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公元209年, 孙权 把首府自 吴 ( 苏州 )迁此,称为 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 建业 后,改称 京口镇 。 东晋 、 南朝 时称 京口城 。为古代 长江 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 京口 ,众乃大安。”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诗:“ 京口 正用兵,仓皇过 瓜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