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考亭
1.在今福建建阳西南。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棱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南宋朱熹晩年居此﹐建沧洲精舍。宋理宗为崇祀朱熹﹐于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赐名考亭书院。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靠天
1.谓依赖气候等自然条件。
考试
考查,考核。《东观汉记·吴良传》:“ 萧何 举 韩信 ,设坛即拜,不復攷试。”对人的知识才能进行考查测验。《汉书·宣帝纪》:“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於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指考查知识才能等的一种方式。《镜花缘》第六五回:“其实此番考试,原无须迴避,这是卿等过於谨慎之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试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指主持考试。《镜花缘》第六五回:“将来能彀托赖伯母福气,再遇才女部试,诸位伯伯同姪女父亲都不派入考试,那就好了。”
考室
本谓宫寝落成之礼,后泛指相地筑屋。《诗·小雅·斯干序》:“《斯干》, 宣王 考室也。”《汉书·翼奉传》:“到后七年之明岁,必有五年之餘蓄,然后大行考室之礼。”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凡宫新成,杀牲以衅祭,致其五祀之神,谓之考室。” 晋 陆云 《逸民赋》:“相荒土而卜居,度山河而考室。”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考室先依地,为农且用天。” 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始来 江 南,考室 章水 。”
犒师
犒军。《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使 展喜 犒师。” 汉 扬雄 《法言·修身》:“如刲羊刺豕,罢宾犒师,恶在犂不犂也。” 金 元好问 《<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公命老幼妇女乘城,悉兵东下,鉦鼓之声闻数十里,游骑为之宵遁, 晋安 献牛酒犒师。”
犒赏
犒劳赏赐。《新唐书·李绛传》:“王化不及 魏博 ,久矣,一日挈六州来归,不大犒赏,人心不激。”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着俺老阿者设一宴,名唤做五侯宴,就要犒赏三军。”《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孙寡妇 将酒饭犒赏了来人,宾相念起诗赋,请新人上轿。”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三章:“犒赏什么呵,在这荒山上?”
靠山
比喻足以凭借和依靠的人或势力。《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鲍文卿 在京没有靠山,他本是 南京 人,只得收拾行李回 南京 来。” 瞿秋白 《高尔基早年创作二篇·马尔华》:“他们有靠山--有田地。” 郑振铎 《漩涡》:“‘他还借着 老胡 这个靠山呢。’ 王英 道。”
考盘
亦作“ 考磐 ”。成德乐道。《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毛 传:“考,成;槃,乐。” 陈奂 传疏:“成乐者,谓成德乐道也。”《汉书·叙传下》:“ 竇后 违意,考盘于 代 。”《考槃序》则言此诗为刺 庄公 “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故后即以喻隐居。 晋 陆云 《逸民赋》:“鄙 终南 之辱节兮,韙 伯阳 之考槃。”《晋书·隐逸传·张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 唐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诗:“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槃。” 宋 苏辙 《次韵秦观见寄》:“考槃溪山间,自献耻干謁。” 清 姚鼐 《获嘉渡河》诗:“想见幽人尚考盘,安得同归脱鞿绊。”一说,“考,扣也;槃,器名。葢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见 宋 朱熹 《诗集传》引 陈氏 说。近人亦或从之,以为是奴隶出亡反抗之辞。见 高亨 《诗经今注》及 鲍昌 《释考槃》。
犒牛
1.劳军的牛。
考掠
拷打。《后汉书·独行传·戴就》:“﹝ 薛安 ﹞收 就 于 钱塘县 狱,幽囚考掠,五毒参至。”《梁书·傅岐传》:“死家诉郡,郡録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汉阴石榴》:“邻家诬妇置毒,诉于官,妇不胜考掠,服其辜。” 陶成章 《浙案纪略·马宗汉传》:“穷问党与,考掠毒楚。”
拷掠
鞭打。多指刑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繫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魏书·刑罚志》:“又验诸证信,事多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加以拷掠。”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王怒,命内知客鞫其事,二婢不胜拷掠,自诬云夫人使之纵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王大怒,将引礼官拷掠,欲以恐喝。”
犒劳
犒赏慰劳。《吕氏春秋·悔遇》:“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遣使者持节犒劳 合肥 、 寿春 诸军。”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昔 左慈 术士也,尚巵酒升脯,犒劳三军醉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西门庆 ﹞又到庄上犒劳做活的匠人。” 峻青 《海啸》第三章:“他说他们路上辛苦,叫小伙房做几个客菜犒劳他们。”指犒赏慰劳的东西。 老舍 《骆驼祥子》六:“我今天吃犒劳,你也吃点。”
栲栳
用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亦称笆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量饭著盆中或栲栳中,然后写饭著瓮中。” 唐 卢延让 《樊川寒食》诗之二:“ 五陵 年少麤於事,栲栳量金买断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一夜,忽见数十里外有红灯大如栲栳,浮於海中。” 茅盾 《陌生人》:“甚至卖糖食的 三麻子 也用栲栳盛着那盐一样的宝贝粉摆在店门前。”
考篮
科举时代考生用以盛文具、食物的提篮。《儒林外史》第四二回:“便催着 尤鬍子 去买两顶新方巾;考篮、铜銚……卷袋,每样两件。”《官场现形记》第二回:“匆匆忙忙,收拾考篮,交了卷子出去。”
考课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考考
急迫貌。 前蜀 贯休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舜颂》:“纳隍孜孜,攷攷切切。”击鼓声。 唐 韩愈 《郓州谿堂诗》:“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宋 吴则礼 《江楼令》词:“凭栏试觅红楼句,听考考城头暮鼓。” 宋 陆游 《晨起》诗:“衰老少睡眠,睡晚觉常早,五更揽衣起,漏鼓犹考考。”
考据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 ,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根据事实查考证实。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张殿丞书》:“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命御史 杨桓 辨其文……且以出处始末考据以上。”《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舅太太万想不到,问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 周 用助法,考据之学也。” 清 冯桂芬 《阙里致经堂记》:“ 汉 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詁,非 汉 儒不传。” 朱自清 《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参见“ 考据学 ”。
考具
科考时必备的用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彭 述宫詹之意,且笑曰:‘无力措办考具。’”《孽海花》第五回:“到了大考这日, 雯青 天不亮就赶进内城,到 东华门 下车,背着考具,一逕上 保和殿 来。”
考究
考索研究。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读书当讲究得力处》:“岂知今之俗学乃全不攷究,以‘六经’为治世语言,至欲求道则以为尽在浮屠氏?”攷,一本作“ 考 ”。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六月十一日》:“该船攷究多年,因欲觅得矾石制练,始能成功。”考索研究。《魏书·高允传》:“先所论者,本不注心;及更考究,果如君语。”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地理指掌图》:“今世所传《地理指掌图》不知何人所作,其考究精详,詮次有法,上下数千百年一览而尽,非博学洽闻者不能为。”《明史·金声传》:“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与臣工考究於燕閒之间。” 李一氓 《明天启本<延庆寺志>》:“1979年秋曾过 常熟 ,访 兴复寺 ,正修缮中,以未携《寺志》,无法一一考究。”讲求,重视。 郭沫若 《沸羹集·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章节也宜考究,大抵轻松的文体宜短,沉重抑郁的文字宜长。” 巴金 《家》二五:“ 倩如 拿着剪刀得意地把 文 的头发修了又修……老密斯倒不像 文 那样细心考究。”精美,精致。 夏衍 《复活》第三幕第二场:“ 特米德里 穿着考究的礼服,但是神志恍惚不定。”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在他们的身边,漂亮的救生圈、考究的游泳衣、精致的像蘑菇样的大洋伞和各种花花绿绿的酒瓶子堆了一大片。”
考竟
刑讯穷竟。《后汉书·安帝纪》:“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輒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 李贤 注:“考,谓考问其状也;报,谓断决也。”《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逵 ﹞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刑讯致死。《释名·释丧制》:“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於狱也。”《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是以冒犯常科,輒敕县考竟,擅行杀戮,须伏诛罚。”《晋书·魏舒传》:“其考竟 友 ,以惩奸佞。”
考校
亦作“ 攷较 ”。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考订,校对。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考绩
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考绩入于岁成,论功书之年表。”《明史·陆崑传》:“言官考绩,宜以章疏多寡及当否为殿最。”指考绩的记录。 宋 王溥 《唐会要·考上》:“ 武德 二年二月,上亲閲羣臣考绩,以 李纲 、 孙伏伽 为上第。”考核成绩。 茅盾 《八十自述》诗:“课儿攻书史,岁终勤考绩。”
考核
亦作“ 攷核 ”。考查审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攷覈。”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若是 邱明 《翼经》作传,攷核必真, 马迁 去 周 已遥,传闻未确,故当以 邱明 为是。”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月攷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 亦作“ 考核 ”。 1.考查核实。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是故选贤贡士,必考覈其清素,据实而言。”《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宋 欧阳修 《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为公卿。”《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农工检察人民委员会,委派整理职员予以考核的时候,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研究考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詔下司天监 赵仁琦 、 张文皓 等考覈得失。”《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先生,你这话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芫荽之类,怎么不戒?”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本事诗》一类之书,其内容尽管考核有据,然而仅备茶馀酒后的消遣。”
考古
考订古代文献、遗物、遗迹。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观公辨驳之精若此,则其平昔攷古之学为何如哉!”考核研究古代事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望都县 在南,今此城南对 卢奴 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閲图考古,更求僊术。”《宋史·林勋传》:“ 勋 为此书考古验今,思虑周密,可谓勤矣。” 清 顾炎武 《吴才老<韵补正>序》:“考古之功,寔始於 宋 吴才老 ,而其所著《韵补》,仅散见于后人之所引而未得其全。”指考古学。
考功
父之功业。《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朱熹 集注:“此问 禹 能纂代 鮌 之遗业,而成父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汉书·谷永传》:“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 章炳麟 《訄书·学变》:“法家之教,任贤考功。”泛指考核工作成效。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 隋 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 清 末废。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 权公 既相,君以嫌自列,改尚书考功员外郎,復史馆职。”《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又説到 宗子相 , 杜慎卿 道:‘ 宗考功 便是先君的同年。’”
考词
见“ 考辞 ”。
考成
1.落成﹐建成。); 2.在一定期限内考核官吏的政绩。
考察
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及拜刺史、郡守、辅相,輒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其行。”《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所到部县,輒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宋史·选举志四》:“三省分三年考察之,高则引对,次即试用,下者还之本选。” 明 张居正 《杂著》:“盖外官既有考课之典,又有考察之例。”观察研究;审察。《新唐书·李石传》:“古之圣贤,必观书以考察往行,然后成治功。” 宋 苏辙 《进御集表》:“或文采焕发,足以形容渊衷;或事实明著,足以考察时政,谨已譔次成书。”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快把刚才讲的这几个青年,都给我列入发展对象名单里,并且指定专人去负责考察和培养。”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学术文章要参考书,小说也须能往各处走动,考察,但现在我所处的境遇,都不能。”如: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犹考试。《宋史·选举志三》:“凡考察,悉準在学人数,每内舍十人取五,外舍十人取六,自上而下分为三等籍,以俟上舍考定而参用之。”
考妣
父母的别称。《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孔 传:“考妣,父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朱衣银鱼,象服以崇,锡荣考妣,孝道上穷。” 明 方孝孺 《题桐庐二孙先生墓文后》:“或慟哭荒江断垄间,如失考妣。”按,考妣仅指死去的父母,惟《曲礼》有此异说。参阅《尔雅·释亲》 郭璞 注及 郝懿行 义疏。
考案
亦作“ 考按 ”。考查按验。《汉书·魏相传》:“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官比至任终以来,御史臺考按,得使一道镇静、諳知大体、所察得实、民无冤滞为称职。”拷问查究。《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十四年夏,有言后与 朱 共挟巫蛊道,事发觉,帝遂使中常侍 张慎 与尚书 陈褒 于掖庭狱杂考案之。”《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遂密擒 恩 ,狱中考按,尽得 恩 与其宗人诸不法状。”犹稽考。《新五代史·李从荣传》:“自前世无天下大元帅之名,其礼无所考按。”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盖 明 忠臣 顺德 陈忠愍 公 邦彦 之故物,其铭识可考按云。” 郭沫若 《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三》:“儒家的古史系统是根据大一统的思想考案出来的东西。”案卷,名单。 明 冯梦龙 《山歌·多》自注:“我曹胸中,自有考案一张。如捐额外者不论,稍堪屈指,第一、第二以至累十,井井有序。”
抗坠
指音调的高低清浊。语出《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 孙希旦 集解引 方悫 曰:“抗,言声之发扬;队,言声之重浊。”队,后作“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歌》:“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清 赵翼 《题<杜诗双声迭韵谱>》诗:“抑扬抗坠间,妙有自然节。”
抗庄
康庄。指四通八达的大路。抗,通“ 康 ”。《管子·轻重丁》:“决濩洛之水,通之抗庄之閒。”一本作“ 杭庄 ”。 马非百 新诠引 王念孙 曰:“杭,当为‘抗’。抗,古读若‘康’。抗庄,即康庄。”
康庄
四通八达的大道。 唐 白居易 《和松树》诗:“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谓宽阔平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如 淳于髠 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恨海》第五回:“原来是一条康庄大道,那逃难的人马络绎不絶。”喻指心胸宽广。 唐 权德舆 《送别沅汎》诗:“徇吾刺促心,婉尔康庄姿。”
抗直
刚强正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论》:“ 邹阳 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类,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挠矣。”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 翟公巽 虽为 蔡京 所汲引,然抗直不为屈。” 清 孙枝蔚 《题二颜公祠》诗:“名震三朝太抗直,年过七十但蹣跚。”直言抗争。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八月》:“出令允符於公议,屡抗直以邀留。” 明 宋濂 《北麓处士李府君墓碣》:“亡赖男子学弄兵於村疃,暮夜击人门,钞掠其貲财以去,稍与抗直,剚以刃,处士能自卫,卒免其患。”
抗志
高尚其志。《六韬·上贤》:“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宋 曾巩 《筠州学记》:“而搢绅之徒,抗志於强暴之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白乐天 抗志辞荣,似知道者。” 章炳麟 《辨诗》:“自 王粲 以降,作者抗志,欲返古初。”指高尚的志向。《晋书·夏统传》:“其人循循,有 大禹 之遗风, 太伯 之义让, 严遵 之抗志, 黄公 之高节。” 明 何景明 《六子诗·李户部梦阳》:“抗志冀陈力,危言获罪愆。”
伉直
刚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鷄,佩豭豚,陵暴 孔子 。” 宋 司马光 《涑水纪闻》卷六:“﹝ 冯拯 ﹞无文学而性伉直。” 王闿运 《黄淳熙传》:“ 淳熙 既屡已伉直见疾,因此发愤称疾不出。”
亢直
刚强正直。《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恕 在朝八年,其论议亢直,皆此类也。”《明史·章纶传》:“ 纶 既以大节为帝所重,而性亢直,不能谐俗。”
抗章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从,抗章固辞,岂汲汲富贵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铭》:“‘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归养乎!’即日抗章辞职。” 康有为 《东事战败》诗:“ 辽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亢燥
高爽干燥。 元 舒頔 《适耕堂为吴琴汪寿甫扁而赋之》诗:“衣冠济楚信行惇,筑室亢燥依山根。”
抗脏
高亢耿直貌。《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李贤 注:“抗脏,高亢婞直之貌也。” 宋 黄庭坚 《宿旧彭泽怀陶令》诗:“凄其望 诸葛 ,抗脏犹 汉 相。”
康哉
《书·益稷》:“﹝ 皋陶 ﹞乃賡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歌词称颂君明臣良,诸事安宁。后遂以“康哉”为歌颂太平之词。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协心毗圣世,毕力讚康哉。”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康哉可期,天下幸甚。”
康娱
逸乐;安乐。《楚辞·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王逸 注:“康,安也。日自娱乐,以游戯自恣。” 唐 韩愈 《复志赋》:“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 清 刘大櫆 《方氏庶母传》:“鷄鸣盥漱,矧敢康娱。”
抗议
谓持论正直,对错误意见表示反对。《后汉书·卢植传》:“﹝ 董卓 ﹞大会百官於朝堂,议欲废立,羣僚无敢言, 植 独抗议不同。”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鑊而不迴,至诛夷而无悔。”《旧唐书·陈子昂传》作“抗义”。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諫垣抗议,气震回遹。鼓行无前,跋疐非恤。”今用以指对他方的言论或行动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这个拱手把 东北 让给帝国主义的卖国计划,更加激怒了全国人民,于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且纷纷跑向 南京 去提出抗议。”进言;献议。《旧唐书·裴耀卿传》:“ 李怀光 以 河中 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 佶 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 清 钱谦益 《董应举》:“属当烽火震惊之时,遂能奋身而抗议。” 康有为 《感事》诗:“上帝清明閶闔开,纷紜抗议上云台。”犹高论。见解高远的议论。 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自序》:“名之曰‘抗议’,即位卑言高之意。”
康乂
安治。《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孔颖达 疏:“《释詁》云:康,安也;乂,治也。”《后汉书·顺帝纪》:“俭以恤民,政致康乂。” 明 宋濂 《故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行状》:“权奸自是而屏迹,政治自是而康乂。”指健康平安。 宋 苏辙 《祭灵惠汪公文》:“自夏及秋,中间祷禳,神不厌瀆,卒保康乂。”
炕阳
干涸;枯涸。指阳气极盛。比喻统治者残暴专横。 汉 刘歆 《洪范五行传·八月大雩》:“居丧不哀,炕阳失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 颜师古 注:“凡言炕阳者,枯涸之意,谓无惠泽於下也。”张皇自大貌。《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是夏 邾子 来朝, 襄 有炕阳自大之应。”
亢阳
盛极之阳气。《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唐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湛之时,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时,未必亢阳也。人君为政,前后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时气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指旱灾。 三国 魏 曹植 《诰咎文》:“亢阳害苗。”《周书·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 白兆山 祈雨。” 宋 司马光 《苦雨》诗:“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摄生》:“肝肾虚与阴虚而补以参,庸有济乎?岂但无济,亢阳不更煎鑠乎?”
抗颜
1.犹正色。谓态度严正。); 2.犹面对。
抗言
高声而言。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 旦 。”《周书·窦毅传》:“ 毅 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 宋 董弅 《闲燕常谈》:“今世居下位而能执义抗言如 辅之 者,固难其人。” 明 宋濂 《天竺灵山教寺慈光园昭法师若公塔铭》:“时内侍监 鱼朝恩 怙贵诞肆,宰相 元载 亦敛容避去。 造 与殿中侍御史 李衎 抗言折之,世称直臣。”对面交谈。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清 陈梦雷 《拟古诗·客从远方来》:“畴昔与君知,抗言谈在昔。” 龚尔位 《开岁述怀》诗:“岁新人惟旧,抗言多良儔。”
糠星
星名。属箕宿。《星经·箕宿》:“箕前亦名糠星,大明岁丰;小微,天下饥荒,天下无米。”
抗行
坚持高尚的行为。《楚辞·九章·哀郢》:“ 尧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汉 班固 《答宾戏》:“ 伯夷 抗行於 首阳 , 柳惠 降志而辱士。”《文选·孔融<荐祢衡表>》:“ 任座 抗行, 史鱼 厉节,殆无以过也。” 吕向 注:“抗,立也。” 明 何景明 《结肠赋》:“君矫节而抗行兮,屡违时而摈捐。”并行;抗衡。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四》:“欲以区区之 越 ,与天子抗行,为敌国,祸且及身矣。”《法书要录》卷二引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 王羲之 ﹞云:‘吾书比之 钟 张 当抗行。’”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王溱》:“ 佩兰子 诗,词雋格高,在 闽 人中,可与 郑少谷 抗行,世鲜传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 竹屋 词最雋快,然亦有含蓄处。抗行 梅溪 则不可,要非 竹山 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