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俴驷
驾一辆兵车的四匹披薄甲的马。一说四匹不披甲的马。《诗·秦风·小戎》:“俴駟孔羣。” 陆德明 释文引《韩诗》:“駟马不著甲曰俴駟。” 朱熹 集传:“駟马皆以浅薄之金为甲,欲其轻而易於马之旋习也。”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驱俴駟,整车攻,金甲耀,宝刀雄。”
见说
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尖耍
逍遥;游荡。 宋 朱敦儒 《好事近》词之六:“一櫂五湖三岛,任船儿尖耍。” 宋 杨无咎 《人月圆》词之二:“闹蛾斜插,轻衫乍试,閒趁尖耍。”
箭书
缚书信于箭,射之以通消息。语出 唐 李白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我以一箭书,能取 聊城 功。”《宋史·雷有终传》:“官军围城,每射箭招诱,及令 均 子弟至城下, 均 皆不之知。得箭书, 鍇 悉焚之。”
简书
用于告诫、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书。亦指一般文牍。《诗·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朱熹 集传:“简书,戒命也。”《左传·闵公元年》:“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 邢 以从简书。”《后汉书·方术传上·段翳》:“又有一生来学,积年,自谓略究要术,辞归乡里。 翳 为合膏药,并以简书封於筒中,告生曰:‘有急发视之。’” 唐 钱起 《送李评事赴潭州使幕》诗:“谩説简书催物役,遥知心赏缓王程。”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启》二:“去德不远,向风诚勤,日有简书之烦,久无竿牘之献。” 清 恽敬 《北山说》:“今日简书曰某也税於某,则驱车从之;明日简书曰某也税於某,则驱车从之。”
监书
国子监所刻的书。 宋 陆游 《荷锄》诗:“胆怯沽官酿,瞳昏读监书。”
检束
检点约束。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近怜 李杜 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十:“要知淡泊者,必为浓艷人所疑;检束者,必为放肆子所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瞳人语》:“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 上海 矣。”
建树
树立;建立。《陈书·衡阳宪王昌传》:“宪章故实,式遵典礼,钦若 姬 、 汉 ,建树贤戚。” 孙犁 《秀露集·<善闇室纪年>序》:“在行动方面,更没有起过先锋的作用,建树较大的功劳。”谓建立的功绩。 明 何景明 《诰封淑人任氏墓志铭》:“乃思有所建树,派人力相之。”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古来臣子往往初年颇有建树,而晚节末路陨越错谬。” 赵树理 《十里店》:“这几年咱二人各有建树,那时节结一对模范夫妇!”
剑首
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礼记·少仪》:“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庄子·则阳》:“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剑首,谓剑环头小孔也。”
鉴识
亦作“鉴识”。审察辨识的能力。多指识别人才。《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清醇有鉴识。” 南朝 梁 沉约 《沉文季加侍中诏》:“业宇流正,鑑识超凡。”《旧唐书·陆贽传》:“得贤有鑑识之名,失实当暗谬之责。” 明 高启 《代送饶参政还省序》:“对宾客则藉其辞令之善,用人物则取其鉴识之精。”
践石
踏着石级。《战国策·赵策二》:“王立 周绍 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 番吾 ,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 诸祖耿 汇考引 金正炜 曰:“践石以上,犹云‘歷阶而升’,谓 番吾 之謁王者耳。”一说,指乘马石。参阅 马叙伦 《读书续记》卷一。登石。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分歧》:“相公此行,妾心如擣,既许归期,践石以望。”
贱事
个人私事。用作谦词。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 宋 苏轼 《与欧阳仲纯书》之一:“既别,日苦贱事,不克驰问。”《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 道:‘有些贱事,改日特来称谢。’” 清 厉鹗 《吴兴归舟作》诗:“自牵贱事怱怱去,不为苹花住一年。”轻贱的事。《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今陛下弃万乘之至贵,乐家人之贱事。”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书仙传》:“家人教以丝竹,曰:‘此贱事,吾岂乐为之。’”
见识
见解;知识。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令自以见识,各尽力命焉。”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上》:“自 孟子 后,儒者无他见识。”《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他是有势力的人,却又醉了,怎与他一般样见识。”指武艺。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一折:“则俺这兄弟 张飞 谁近的,他端的有见识,使一条点钢鎗敢与万人敌。”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则説他有见识,则説他多智谋。”主意;计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使见识往邻舍家借宿一夜,却与汉子通同计较,一处逃走。”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针线拘繫,缝半边忘半边,错了见识。”《西游记》第三五回:“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説出。”认识我。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閔王 ﹞使使者加金百鎰,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於是如故随使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 殷 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曰:‘ 殷先生 喫苦矣!’ 殷 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嫗也。’”谓接触事物,扩大见闻。《红楼梦》第五二回:“ 黛玉 笑道:‘带来了,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荐食
不断吞食;不断吞并。《左传·定公四年》:“ 吴 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杜预 注:“荐,数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天不厌乱, 胡羯 未殄,鴟鸣狼噬,荐食 河 北。” 严复 《原强》:“ 忽必烈 汗荐食小朝,混一华夏,南奄 身毒 ,北暨 俄罗 ,幅度之大,古未有也。”不断吞食;不断吞并。荐,通“ 洊 ”。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岛酋海宄,兇逊再生,竞为长蛇,荐食我 吴 ,侯灵在焉,能无怒乎?”
艰食
粮食匮乏。《书·益稷》:“暨 稷 播,奏庶艰食鲜食。” 孔 传:“艰,难也。众难得食处,则与 稷 教民播种之。” 唐 李商隐 《赛荔浦县城隍神文》:“嗟我疲民,每虞艰食,寒耕热耨,始望於秋成。”《宋史·神宗纪一》:“令监司戒飭州县省事,劝民力田,民有艰食者振之。”《清史稿·德宗纪一》:“以近畿亢旱, 直隶 、 山东 暨 河南 、 河北 等府小民艰食,諭长官抚卹。”
监试
监督考试。《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宋 苏轼 《答范梦得书》之一:“某旬日来,被差本州监试,得闲二十餘日。”《宋史·职官志五》:“﹝国子监﹞公试依 元丰 旧制,以长贰监试。”《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唱了名,又从正主考座前起,一直绕到十八位房官座前转着,请看了一遍,然后纔交到监试填榜的外帘官手裡。”科举考试时负有监督之责的官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铨试》:“朝廷遣监试、主文、考试等官,就礼部贡院放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监临、主考之外,还有同考官、内外监试、提调、弥封、收掌、巡缉各官,挤满了一大堂。”
监视
监督视察。语本《汉书·韦贤传》:“四方羣后,我监我视,威仪车服,唯肃是履!”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也。”《水浒传》第一一三回:“ 郭世广 使人賫至 三大王 府裡,辩看了来文,又差人来监视。”《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原来这处搜检不过虚应故事,那监视搜检的只有几位散秩大臣副都统。”指严密注意。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我的行动以后一直是受着了两重的监视:一重是刑士,一重是宪兵。”犹看管。《宣和遗事》后集:“由是 阿计替 復监视二帝。”《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四条:“对需要逮捕而证据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明 末宦官所任官名。负监察文武官吏之责。《明史·陈新甲传》:“巡抚 方一藻 惜其才,请留之,未报。监视中官 马云程 亦以为言,乃报可。”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天子又奬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边廷之间,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监视之名。”
监事
指企业或事业组织中担任监察工作的领导成员。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晚饭后,文协理、监事与 华北 文协理事开联席会议。” 徐铸成 《杜月笙正传》六:“他还在某些纺织厂、面粉厂担任董监事。”封建时代朝廷官署的低级官员。《旧唐书·职官志三》:“太仓署……监事十人,从九品下。”《旧唐书·职官志三》:“诸铸钱监……监事一人,或参军或县尉知之。” 清 钱谦益 《南州徐氏先茔神道碑铭》:“以国子生謁选,为光禄寺监事。”
瑊石
似玉的坚石。《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 葛山 ,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 郭璞 注:“瑊石,劲石似玉也。”
检式
法式。《荀子·儒效》:“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羣臣寸尺寻丈检式也。”《淮南子·主术训》:“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於天下。” 章炳麟 《訄书·学蛊》:“夫 程 朱 虽未竟竘眇,犹审己求是,夸不若修,无寻常文墨检式不若軾。”
检事
核查事实。《南齐书·王融传》:“上以虏献马不称,使 融 问曰:‘ 秦 西 冀 北,实多骏驥。而 魏主 所献良马,乃駑駘之不若。求名检事,殊为未孚。’”
缄绳
古代用以束棺的绳索。《礼记·丧服大记》“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 汉 郑玄 注:“咸读为缄……今 齐 人谓棺束为缄绳。”
监生
在国子监肄业者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后亦可由捐纳取得其名。《新唐书·选举志上》:“ 元和 二年,置 东都 监生一百员。”《红楼梦》第十三回:“ 贾蓉 不过是黌门监生,灵幡上写时不好看。”《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我这座国子监衙门,管着天下十七省龙蛇混杂的监生。” 鲁迅 《彷徨·祝福》:“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减省
亦作“减省”。节省。《史记·秦始皇本纪》:“请且止 阿房宫 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郊祀禘祫之法,社稷山川之礼,皆可减省。” 清 黄宗羲 《陆文虎墓志铭》:“服御僕从,减省敛敕。”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柴米油盐上涨了,他从一日三餐中减省去所能减省的。”省略;减少。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亦有氏姓本复,减省从单。”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但我总还想趁便说几句--自然竭力来减省。”
贱身
谦称己身。 唐 孟郊 《怨别》诗:“君问去何之,贱身难自保。” 宋 王安石 《知常州谢运使元学士启》:“以无能之贱身,在有道之深庇。”
荐绅
缙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荐,通“ 搢 ”。《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史记·孝武本纪》:“元年, 汉 兴已六十餘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司马贞 索隐:“上音搢。搢,挺也。言挺笏於绅带之閒,事出《礼·内则》。今作‘荐’者,古字假借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章炳麟 《秦献记》:“ 秦 虽钳语烧《诗》《书》,然自内外荐绅之士与褐衣游公卿者,皆抵禁无所惧,是岂无説哉!”
艰深
深奥难懂。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 扬雄 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説,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西游补》第五回:“文字艰深,便费詮解。”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好像凡是 中国 书都是充满着艰深的哲理,一看就费人无限的脑力似的。”
兼舍
犹言兼行,兼程。古代行军,途中住一夜叫舍。《司马法·用众》:“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歷沛歷圯,兼舍环龟。”按,《北堂书钞》卷一一八引此,注云:“兼舍者,昼夜行也。”
见赏
赏识我;被赏识。 唐 朱湾 《筝柱子》诗:“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诗之二:“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下》:“前人名著,见赏后来,往往略其全篇,诵其精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 陆贾 虽称説《诗》《书》,顾特以辩才见赏。”
湔裳
1.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
僭赏
谓无功受赏或赏过其功。 唐 韩愈 《争臣论》:“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諫如流之美。”《旧唐书·郭子仪传》:“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 执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变祖宗大乐,堕朝廷典故,缘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学士,除观察使,其餘僭赏,不可悉纪。”
荐剡
指推荐人的文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盖一时西臺诸公痛恨之,遂坐永錮,至今人惜之,荐剡不絶於公车。” 清 顾炎武 《与李星来书》:“今春荐剡,几徧词坛。”引申作推荐。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太真绝裾》:“如今虽蒙 刘公 荐剡,薄沾寸禄,无甚烦难职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四·征聘不至》:“ 康熙 己未,博学宏词之徵,内外荐剡百八十餘人。”
减膳
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变异时吃素或减少肴馔,以示自责。《晋书·成帝纪》:“三月,旱。詔太官减膳。” 唐 杜甫 《病橘》诗:“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戊戌谤书附重刊闺范序闺鉴图说跋》:“且彼时大内被灾,中宫减膳。”
蹇涩
亦作“ 蹇澁 ”。亦作“ 蹇歰 ”。 1.步履艰难。 唐 白居易 《梦上山》诗:“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文字生硬,言语迟钝。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 贾浪仙 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於蹇澁,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然性絶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言语蹇涩。”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通谓人行止遴难,言语蹇歰为杜。” 刘半农 《奉答王敬轩先生》:“ 林先生 遇到文笔蹇涩,不能达出原文精奥之处,也信笔删改,闹得笑话百出。”困厄;不顺利。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当念众生寃枉蹇涩,若忠臣,若孝子,若贤妇、孝女、奴僕,种种屈曲繚戾,千幽万隐,我皆化身替他分説而以度之。” 许地山 《缀网劳蛛·商人妇》:“你底命运会那么蹇涩,都是阿拉给你注定的。”
艰涩
亦作“ 艰澁 ”。 1.指道路阻塞,通行困难。《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道路艰澁,兵寇纵横。” 宋 苏轼 《答苏伯固书》:“今日到 金山寺 下,虽极艰涩,然尚可寸进。” 清 杨宾 《纳木窝稽》诗:“车驱苦艰涩,换马欲前导。”行走困难貌。 宋 欧阳修 《论不才官吏状》:“知 泽州 度支郎中直史馆 鲍亚之 ,年老昏昧,视听不明,行步艰澁,本州职事全然不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觉丽人行迅速,女步履艰涩,呼丽人少待,将归着复履。”晦涩难懂。《宋史·句龙如渊传》:“文章平易者多浅近,渊深者多艰涩。” 鲁迅 《书信集·致内山完造》:“至于内容,都是短篇: 美国 的 爱伦·坡 …… 法国 的 莫泊桑 , 英国 的 王尔德 等的作品,译文很艰涩。”指文思阻滞。《宋史·韩丕传》:“ 丕 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於稽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味苦涩。 元 郝经 《橄榄》诗:“齿牙喷艰涩,苦硬不可持。”
奸色
非正色。两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古代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其它色为奸色。《礼记·王制》:“姦色乱正色,不粥於市。” 孙希旦 集解:“愚谓姦色,不正之色,若红紫之属也。” 明 杨慎 《谭苑醍醐·奸色》:“红,南方之姦色;紫,北方之姦色。五方皆有姦色。盖正色之外,杂互而成者曰姦色……姦色即间色。”
湔洒
亦作“ 湔洒 ”。洗刷;洗雪。《韩诗外传》卷九:“污辱难湔洒,败失不復追。”《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 遂 曰:‘即无有,何爱一 善 以毁行义!请收属吏,以湔洒大王。’”见“ 湔洒 ”。
瀸润
渗透滋润。《隶释·汉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碑》:“仍雨甘雪,瀸润宿麦,惠滋黎庶。”
贱儒
低贱的儒者。泛指下贱的读书人。 宋 陈亮 《乙巳春答朱元晦秘书熹书》之一:“学之不至,则 荀卿 有其某氏贱儒之説而不及其他。” 梁启超 《饮冰室读书记》:“而衣冠禽兽之贱儒,復缘饰所谓人伦,所谓道德,所谓经义,所谓史裁者,为之文其奸,而济其恶。”
瀸洳
淹渍。 三国 魏 曹植 《谏伐辽东表》:“进则有高城深池,无所施其功;退则有归途不通,道路瀸洳。”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冯公神道碑》:“水国瀸洳,苦疾言归。”
兼日
连日。 汉 王充 《论衡·感虚》:“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荐仍
接连而来。 唐 柳宗元 《祭姊夫崔使君简文》:“痛毒荐仍,振古所无。”
简任
经过选择而任用官员。《后汉书·申屠刚传》:“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 明 宋濂 《毛公神道碑》:“当是时,上之左右唯公及太师 李韩公 尤被简任,凡政令之敷布,军餉之转输,羽檄之交驰,皆二公相与协赞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嘉禾 钱文端公 视学畿辅,有题帐诗,一时传为美谈。诗序云:‘往年学使者,下车供帐甚盛,厥后相继简任於此者,多清节素著之前辈,以次删除。’”官阶名称。辛亥革命以后到解放以前文官的第二等,在特任以下,荐任以上。 茅盾 《锻炼》二:“简任官成么?要是不成,找个把特任官也很便当。”
坚忍
犹坚固。《国语·晋语一》:“使之出征,先以观之,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坚毅,有韧性。《史记·张丞相列传》:“御史大夫 周昌 ,其人坚忍质直。” 宋 苏辙 《七代论》:“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出於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谓能忍耐。 郭沫若 《血的幻影》:“象这样猪狗不如的生涯也能够泰然,我实在也佩服我们同胞的坚忍。”
坚刃
坚韧。《周礼·考工记·輈人》“是故輈欲頎典” 汉 郑玄 注:“頎典,坚刃貌。”
兼人
胜过他人;能力倍于他人。《论语·先进》:“ 求 也退,故进之; 由 也兼人,故退之。” 朱熹 集注:“兼人,谓胜人也。”《汉书·韩信传》:“受辱於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唐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滂 清明逊悌以敏,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章炳麟 《焦达峰传》:“持论刚断,不苟言,竞走蹴鞠皆兼人,校中戏呼之曰 谭唐 。”谓兼并别国。《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渐苒
见“ 渐冉 ”。
渐染
犹渐冉,延续。《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汉 道陵迟,世失其序” 裴松之 注引《汉献帝传》:“自 汉 德之衰,渐染数世, 桓 灵 之末,皇极不建。”渍染;沾染。《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 王逸 注:“稍积为渐,污变为染。”《后汉书·冯衍传下》:“ 杨朱 号乎衢路兮, 墨子 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门户阶室,渐染砥礪,几乎道真。”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出:“城中有个 卢至 员外,元是阿罗汉,向謫尘寰,遂为世缘渐染。”
渐冉
亦作“ 渐苒 ”。逐渐;渐渐过去。 汉 张衡 《思玄赋》:“恐渐冉而无成兮,留则蔽而不彰。”《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干运犯冒,渐苒歷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之十三:“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髮素髭生。”《百喻经·观作瓶喻》:“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於衣食。”
坚确
亦作“ 坚确 ”。犹坚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言而拂难坚确,非功也。” 唐 吕岩 《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诗:“既修真,须坚确,能转乾坤泛海岳。” 明 方孝孺 《送解元振先生还庐陵序》:“其自守坚确不可变迁。” 李大钊 《中山主义的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信念愈益坚确。”坚硬。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蓝》:“栽时既溼,白背不急锄,则坚确也。”《辽史·圣宗纪三》:“轻万乘之贵,逐广场之娱,地虽平,至为坚确;马虽良,亦有惊蹶。” 清 李楷 《<嵞山集>序》:“予观草木之华,香艷沁人,结而为果,坚确可举。”见“ 坚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