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在线查询、汉语词典收录10万+的最新全面的词典解释与释义、新华词典免费在线查询每一个词典的解释、拼音、繁体字、释义、造句举例等权威的实用查询汉语词典与新华词典工具
桂圆
果名。又称龙眼。果实球形,壳淡黄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可生食,亦可加工成干制品或罐头食品。干桂圆肉可作药用,有补心脾,养血安神功能。 茅盾 《小巫》三:“ 菱姐 把桂圆莲子汤端上楼去。”
栝楼
(guālóu)(1)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叶子心脏形,花白色,雌雄异株,果实卵圆形,黄色,种子长圆形。中医用来做镇咳祛痰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
瓜瓣
瓜子。《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序》:“水中有甘蔗节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烂壤。” 李善 注引《说文》:“瓣,瓜中实也。” 唐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冬惟茹寒齏,秋始识瓜瓣。”
蓇葖
果实的一种。由一个心皮构成,子房只有一个室,成熟时,果皮仅在一面裂开。如芍葯、八角茴香、木兰等的果实。骨朵儿。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 祁老人 的几盆石榴,因为冬天保护的不好,只有一棵出了两三个小蓇葖。”
谷粟
谷类的总称。《后汉书·樊準传》:“ 準 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穀粟丰贱数十倍。”《宋史·儒林传六·陈亮》:“穀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於一岁;禽兽、鱼鳖、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元史·庆童传》:“ 脱脱 以太师、右丞相统大兵南征,一切军资、衣甲、器仗、穀粟、薪藁之属,咸取具於 江 浙 , 庆童 规措有方,陆运川输,千里相属,朝廷赖之。”
钩藤
植物名。茜草科。常绿攀援状灌木,小枝四方形。叶对生,椭圆形。通常在叶腋处生有由花序柄变成的弯钩两枚,故名。中医学上以带钩的茎枝入药,以治眩晕头痛、小儿惊风、高血压等症。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钩藤》。《红楼梦》第八四回:“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鉤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
枸杞
落叶小灌木,叶子披针形,花淡紫色,浆果卵圆形,红色。嫩茎、叶可作蔬菜,中医以果实根皮入药。也称枸檵、天精、地骨等。《左传·昭公十二年》“我有圃,生之杞乎” 晋 杜预 注:“杞,世所谓枸杞也。” 宋 杨万里 《晴望》诗:“枸杞一丛浑落尽,只残红乳似樱桃。”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或緑竹一竿配以枸杞数粒,几茎细草伴以荆棘两枝,苟位置得宜,另有世外之趣。”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枸杞》。
枸橘
臭橘。 宋 韩彦直 《橘录·枸橘》:“枸橘色青气烈,小者似枳实,大者似枳壳。能治逆气、心胸痺痛、中风、便血,医家多用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枸橘》:“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榦多刺。二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
蛤蟹
亦作“ 蛤蠏 ”。蛤蜊与螃蟹。《周礼·春官·大司乐》“五变而致介物” 汉 郑玄 注:“蛤蟹走则迟坟衍,孔窍则小矣。”《淮南子·墬形训》:“土龙致雨,燕雁代飞,蛤蟹珠龟,与月盛衰。”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祐陵 ﹞且云:‘平生未尝蛤蠏之属。’”《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回:“同盛衰于蛤蟹,等盈缺于珠龟。”蛤蚧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
蛤蚧
亦作“ 蛤解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 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 东人呼为蛤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 端州 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广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遽尔双璧同组,立绞鸳鸯之颈;循环合体,牢牵蛤蚧之身。”
葛根
1. 中药名。豆科植物。葛的块根。因含有黄酮类及多量淀粉成分,能解饥退热,治高血压、颈项强痛、冠心病等。
蛤粉
即蛤蜊粉。 宋 米芾 《画史》:“古书画皆圜盖,有助於器。 晋 唐 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如以一花头瓦安三足尔。墨称螺;製必如蛤粉,此又明用凹砚也。”参见“ 蛤蜊粉 ”。即蛤灰。《水浒传》第八二回:“第五个贴浄的,忙中九伯,眼目张狂,队额角涂一道明戧,劈门面抹两色蛤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蚌》:“其肉可食,其殻可为粉, 湖沔 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闉墓壙,如今用石灰也。”参见“ 蛤灰 ”。
膏肓
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藁本
香草名。多年生草本。叶呈羽状,夏开白花,果实有锐棱,根紫色,可入药。《管子·地员》:“五臭畴生,莲与蘼芜、藁本、白芷。”《淮南子·氾论训》:“夫乱人者,若芎藭之与藁本也,蛇牀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也。”著作的底本。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王右军 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 明 宋濂 《题桂隐遗文后》:“ 濂 尝受业公门,见公追念先德,日蒐坠逸,手録成编,此盖其藁本也。”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 王应麟 欲举是科,乃于制度典故,攷索殆遍。今之《玉海》,其藁本也。”
稿本
香草名。 宋 王巩 《王氏谈录·辨药》:“市中稿本,多杂以威灵仙,不可称辨,往往误售入药,遂不为効。”参见“ 稾本 ”。文章的底稿或抄成的册子。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太史公》:“家无稿本,先生老友 许伯缄 廷誥 亦邑人,録藏一纸,尝以见示。” 鲁迅 《书信集·致陈君涵》:“先生的译本,不能发表了。稿本应否寄回,候来示照办。” 杨朔 《泰山极顶》:“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像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
橄榄
果树名。亦以称其果实。常绿乔木。果实呈椭圆形,又名青果,可食,味略苦涩而又芳香,亦可入药。产于我国 广东 、 广西 、 福建 、 台湾 等省。《三辅黄图·北宫》:“ 汉武帝 元鼎 六年,破 南越 ,起 扶荔宫 ,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橄欖、千岁子、甘橘,皆百餘本。”《文选·左思<吴都赋>》:“其果则丹橘、餘甘……龙眼、橄欖。” 刘逵 注:“橄欖,生山中,实如鸡子,正青,甘美,味成时食之益善。 始兴 以南皆有之, 南海 常献之。” 明 李昌祺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欖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 清 陈维崧 《鹤冲天·题邹生小像》词:“风情何澹澹,乍展 吴 綾,廻味略如橄欖。”油橄榄的通称。参见“ 橄欖枝 ”、“ 橄欖油 ”。
甘葛
藤本植物,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
氟石
见〖萤石〗。
茯神
中间抱有木心的茯苓。 唐 贾岛 《赠丘先生》诗:“常言喫药全胜饭, 华岳 松边採茯神。”参见“ 茯苓 ”。
浮萍
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可入中药。 三国 魏 何晏 《言志》诗:“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 晋 刘伶 《酒德颂》:“俯观万物扰扰,焉如 江 汉 之载浮萍。” 巴金 《苏堤》:“左边的水面是荷叶,是浮萍,是断梗密层层的一片。”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人世间。 汉 王褒 《九怀·尊嘉》:“窃哀兮浮萍,汎淫兮无根。” 唐 杜甫 《又呈窦使君》诗:“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明 梁辰鱼 《四时花·怀金陵旧知》套曲:“嘆行藏,频看镜,大都尘世总浮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僦居穷巷,托迹浮萍。” 老舍 《四世同堂》九:“既无父母,她愿妥定的有个老家,好教自己觉得不是无根的浮萍。”
茯苓
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用以入药,有利尿、镇静等作用。《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高诱 注:“茯苓,千岁松脂也。” 唐 贾岛 《赠牛山人》诗:“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 老君 经。”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医方》:“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 清 陈维崧 《洞仙歌·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词:“戏劚茯苓归,封寄 轩辕 。”
腐肠
腐蚀肠胃。古人每用以指美酒嘉肴。 汉 枚乘 《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晋 张协 《七命》:“耽口爽之饌,甘腊毒之味,服腐肠之药,御亡国之器。”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既深悟於腐肠,岂自迷於爽口。” 唐 白居易 《寄庐少卿》诗:“嘉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中草药黄芩的别称。《神农本草经》卷二:“﹝黄芩﹞一名腐肠,生川谷。”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草木中》:“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唐 柳宗元 《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是故经(指《本草》)中……言人参者以人形,黄芩以腐肠。”
佛手
佛的手。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烦暑若和烟露裛,便同佛手洒清凉。”见“ 佛手柑 ”。
蜂蜜
蜜蜂用所采的花蜜酿成的黏稠液体,黄白色,有甜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供食用和药用。也称蜜。 唐 孟浩然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 元 马祖常 《泉南孙氏园亭》诗:“冰甌蜂蜜溜,酒榼荔浆翻。”《花月痕》第四九回:“不想民间苧根啮完,草根掘尽,更从何处找出蔗浆蜂蜜。”
蜂房
蜜蜂用分泌的蜂蜡造成的六角形的巢,是蜜蜂产卵和储藏蜂蜜的地方。《淮南子·氾论训》:“蜂房不容鵠卵。” 高诱 注:“房,巢也。” 明 刘基 《疏影·分韵咏荷得实字》词:“叶底蜂房成蜜,为君摘向金尊,压倒 楚 江萍实。” 清 刘大櫆 《浮山记》:“洞内石穴如蜂房,其数盖百有八,名之曰总巖。”比喻房室密集众多。 唐 杜牧 《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宋 黄庭坚 《题落星寺》诗:“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左右蜂房,奕奕翼翼,冬暄夏清。”
蜂巢
蜂类的窝。亦指蜜蜂的窝。《辽史·太宗纪下》:“己巳,有司奏神纛车有蜂巢成蜜,史占之,吉。” 萧红 《桥·破落之街》:“泥泞的街道,沿路的屋顶和蜂巢样密挤着,平房屋顶,又生出一层平屋来。”比喻小屋。 唐 白居易 《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比喻密集的宫室。 唐 杨敬之 《华山赋》:“蜂巢联联起 阿房 矣,俄而復然立 建章 矣。”
分蘖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下或近地面处所生的分枝。 碧野 《在江汉平原上》:“增多一盏荧荧的灯火去诱捕虫蛾,就能更好地保护禾苗健康的生长--拔节、分蘖、扬花,灌浆,穗长粒大,饱满丰盈。”
蜚虻
1.见"蜚?"。
二丑
即二花脸。 鲁迅 《准风月谈·归厚》:“我想,还不如就用先前打诨的二丑挂了长须来唱老生戏,那么,暂时之间倒也特别而有趣的。”
莪术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药用。
阿胶
中药名。是用驴皮加水熬成的胶。原产 山东省 东阿县 ,以 阿井 水煎黑驴皮制成。佳者带琥珀色,透明,无臭味。亦称驴皮胶。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敝箄不能救 盐池 之咸,阿胶不能止 黄河 之浊。”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 东阿 亦 济水 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疎痰,止吐。皆取 济水 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阿胶》:“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郭沫若 《论国内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参见“ 阿井 ”。
独活
草名。茎、叶皆有毛。羽状复叶。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药,有镇痛、发汗、利尿之效。古代以 羌族 地区出产者为最佳,故又名羌活。传说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又名独摇草。《太平御览》卷九九二引《本草经》:“独活一名护羗使者,味苦平,生 益州 。久服轻身。” 晋 王羲之 《杂帖》之五:“石脾入水即乾,出水便溼;独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天下物理,岂可以意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独活》:“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他地者为独活, 西羌 者为羌活, 苏颂 所説颇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独活》﹝释名﹞:“ 弘景 曰:‘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曰独活。’《别録》曰:‘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曰独摇草。’”
地仙
1.方士称住在人间的仙人。); 2.比喻闲散享乐的人。); 3.比喻美丽的女子。
地精
《黄庭内景经·百穀》:“百穀之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后因以“地精”指百谷。 唐 卢照邻 《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扣鐘鸣天皷,烧香厌地精。”大地的灵气。《云笈七籤》卷二:“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人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何首乌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
稻芽
稻谷种子发出的芽。 宋 苏轼 《无锡道中赋水车》诗:“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緑鍼抽稻芽。”农谚:稻芽露嘴,赶快拌水。
党参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黄绿色,结蒴果,成熟时黄褐色。根入中药、有补中益气作用。以产于 山西 上党 者为名贵,故有此称。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
丹砂
亦作“ 丹沙 ”。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管子·地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远奢华,近清佳。火炼丹砂,水煮黄芽。”指丹砂炼成的丹药。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味灵丹沙,气验青雘。”《宋史·薛居正传》:“﹝ 居正 ﹞因服丹砂遇毒……吐气如烟燄,舆归私第卒。” 明 谢榛 《元夕道院同公实五君得家字》诗:“乘閒来紫府,垂老问丹砂。” 清 方文 《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莫疑 勾漏 乞丹砂,匪向 临邛 弹緑綺。”
大蓟
菊科。多年生草木。茎直立。叶羽状,有刺。花紫红色或玫瑰色,偶有白色。中医以全草入药,有凉血、止血的功效。
腠理
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为渗泄及气血流通灌注之处。《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晋 左思 《魏都赋》:“膳夫有官,药剂有司,肴醳顺时,腠理则治。” 宋 张师正 《括异志·郑前》:“ 治平 中, 武昌县 令 郑前 ,尝觉腠理不寧。” 清 黄景仁 《浴汤池》诗:“腠理觉竖奔,膏肓拟丁凿。”泛指条理或途径。《吕氏春秋·先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及下,层崖悬级,一时不得腠理,攀掛甚久。” 高燮 《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至诚凝固腠理微,承蜩解牛本一致。”
创伤
伤害。《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於是 匈奴 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讎衅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风尘,云屯鸟散,更相驰突,至於陷溃创伤者,靡岁或寧,而 汉 之塞地晏然矣。” 闻一多 《战后文艺的道路》:“古代艺术家身体上受创伤,心理上也受创伤。” 何其芳 《岩》:“他乃一无父无母的孩子,就养于其叔父,始而牧猪,继而放牛,许多无辜的挞责创伤了他的心。”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十:“在前线退下的伤兵,如果是由枪打伤的,他们觉得这是光荣的创伤,很高兴地对你说明经过的情形。”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其中有一位 沉洪富 ,便是我的祖父…… 同治 二年,二十六岁又作过 贵州 总督,到后因创伤回到家中,终于在家中死掉了。”指伤口。 沙汀 《闯关》四:“ 余明 制止住他们的胡闹;一面走去检视那个神气有点凄苦的俘虏的创伤。”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毛泽东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庆祝 延安 和 陕甘宁边区 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袁鹰 《悲欢》:“坚冰已经打破,传统正在恢复,创伤正在治疗,勃勃的生气又扑面而来。” 青勃 《锁沙》诗:“这飞沙扑脸的瘠薄的土地,是当年黄水留下的创伤。”
川芎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白色,果实椭圆形。根茎可入药,有调经、活血、止痛等作用。
怵惕
戒惧;惊惧。《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汉书·王商传》:“於是退 勃 使就国,卒无怵悐忧。” 颜师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诗:“拜辞诣闕下,怵惕久未出。”《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
丑宝
牛黄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牛黄》。
茺蔚
益母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茺蔚》:“北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
瘛瘲
惊风;痫病。亦泛指手足痉挛。《说文·疒部》:“瘛,小儿瘛瘲病也。” 段玉裁 注:“《急就篇》亦云瘛瘲。 师古 云:即今癇病。按,今小儿惊病也。瘛之言掣也,瘲之言纵也。”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温病脉》:“太阳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癇,时瘈瘲。” 宋 司马光 《答李大卿书》:“中冷则为羸瘠,面瘇外热……流於筋脉,则为瘛瘲。”《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内钓》:“内钓肝藏病受寒,粪青潮搐似惊癇……瘛瘲甚者钩藤饮,急啼腹痛木香丸。”
赤石
红色的石头。《神异经·中荒经》:“西北裔外有 大夏山 ,有宫,以金为墻。南方裔外 冈明山 ,有宫,以赤石为墻。”指丹砂。《汉书·地理志上》“厉砥砮丹” 唐 颜师古 注:“丹,赤石也,所谓丹砂者也。”
赤参
丹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丹参》。
柽柳
木名。也称观音柳、西河柳、三春柳、红柳等。落叶小乔木,赤皮,枝细长,多下垂。分布于我国 黄河 、 长江 流域以及 广东 、 广西 、 云南 等地平原、沙地及盐碱地。枝干可编制箩筐,嫩枝和叶可入药,性平味甘咸,能透发痧疹。《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新唐书·吐蕃传下》:“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檉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柽柳》。
沉疴
长久而严重的病。
蝉蜕
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可入药。性寒、味甘。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等症。一名蝉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蚱蝉》:“蝉乃土木餘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主疗皆一切风热之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臟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又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参见“ 蝉壳 ”。形同蝉蜕的现象。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敬政》:“及明,讶其起迟,开门视之,衣服委於牀上,若蝉蜕然,身已去矣。” 宋 苏舜钦 《春睡》诗:“身如蝉蜕一榻上,梦似杨花千里飞。”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狗儿》:“数日后,觉体中麻痒,乃入溪涧浴之,忽黑皮蝉蜕而貌转靡嫚。”喻洁身高蹈,不同流合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唐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诗:“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摶,吾当学蝉蜕。”《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喻摆脱贫贱,获致功名利禄。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徒疲劳於述作,岂蝉蜕之有期也。” 清 唐孙华 《挽磐庵弟》诗:“政成蒙尉荐,尘埃始蝉蜕。”喻去故就新,弃暗投明。《后汉书·张衡传》:“欻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 李贤 注:“言去故就新,若蝉之蜕也。”《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晧书>》:“又 南中 吕兴 ,深覩天命,蝉蜕内向,愿为臣妾。” 张铣 注:“背乱向理,如蝉之蜕皮也。”喻脱胎换骨。多指修道成真或羽化仙去。 晋 左思 《吴都赋》:“ 桂父 练形而易色, 赤须 蝉蜕而附丽。” 唐 吕岩 《七言》诗:“曾於 锦水 为蝉蜕,又向 蓬莱 别姓名。”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二:“自 左元放 蝉蜕之后,金丹九转之妙不闻。”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 终南 曳杖来採药,眼看江上飞虬龙。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喻破旧立新,获更高成就。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读论语》:“有朋自远方来者,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也。举夫人之桎梏而蝉蜕之,朋之乐,我之乐也。” 清 钱谦益 《袁祈年字田祖说》:“ 田祖 胚胎前光,蝉蜕俗学,卓然有志於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