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

国宝读音:
guó bǎo
国宝繁体:
國 寶
国字信息:
国(全包围结构 总笔画8)
宝字信息:
宝(上下结构 总笔画8)
国宝详细解释

【 国宝 guó bǎo 】

  • 国家的宝器。

    《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國寳,我亦得地,而紓於難,其榮多矣。” 杜预 注:“國寳,謂甗磬。” 唐 崔曙 《奉试明堂火珠》诗:“遥知太平代,國寳在名都。” 宋 叶適 《受玉宝贺表》:“天運重來,國寳再得;感深昔念,喜甚今逢。”

  • 特指传国玺。

    《新五代史·杂传·王珂》:“ 莊宗 自 鄆 入京師, 末帝 聞 唐 兵且至,日夜涕泣,不知所爲,自持國寳,指其宫室謂 瓚 曰:‘使吾保此者,繫卿之畫如何耳!’”3.国家的宝贵人材。《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寳也。” 唐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尊前失詩流,塞上得國寳。”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其中所留技术工人不少,这都是抗战建国时代的国宝。”4.国币。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中國 錢幣,古分金、銀、銅三品,其行于世也,謂之國寳。”参见“ 國幣 ”。

  • 国宝例子

    【 国宝 guó bǎo 】

    1、据笔者所知,国内现存的这两件,均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堪称稀世国宝
    2、 国宝
    3、 山河国宝
    4、 这些艺术家都是国宝

    过班
    1.清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
    衮职
    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郑玄 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闕輙能补之者, 仲山甫 也。” 孔颖达 疏:“衮职,实王职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故 仲山甫 补衮职之闕, 蒙公 筑 长城 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衝万里之外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衮职有闕,羣下属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极目烽烟烂不收,衮职惭何补。” 周咏 《感怀》诗之六:“缺来衮职谁缝补,话到娥眉有諑謡。”一说,指衮衣。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毛诗四》“衮职有闕”:“《笺》以‘衮职’连文,恐非经意也。职乃语词,当读为识……识亦犹适也。‘衮识有闕’者,衮适有闕也。盖诗人本借衮以寓王,闕乃衮衣之闕,而非服衮衣者之职事,若以衮职连文,则诗人之语妙全失矣。”参阅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诗衮职有阙解》。古代指三公的职位。亦借指三公。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 弘农 杨公 , 东海 陈公 ,每在衮职,群僚贺之。”《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崔林 ﹞诚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 唐 明皇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诗:“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
    衮章
    衮衣上的纹样。借指衮衣。《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詔给温明秘器,歛以衮章,备九命之礼。” 吕向 注:“衮章,龙服也。”《新唐书·车服志》:“季夏迎气,龙见而雩,如之何可服?故歷代唯服衮章。”借指三公。《陈书·孔奂传》:“ 奂 曰:‘衮章之职,本以德举,未必皇枝。’”《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三公一命。衮,命服,身之章也。” 宋 司马光 《谢校勘启》:“各适其器,不遗众才。顾眄所加,人增大吕之重;议论所与,世剧衮章之荣。”
    国本
    立国的基础。《礼记·冠义》:“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宋 陈亮 《廷对》:“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元宵灯》:“招徠天下富商,以实国本。” 郭沫若 《羽书集·关于华北战局所应有的认识》:“要强制地除掉它们吧,同样要流血,要发出剧痛,而且‘还恐把它们的毒素逼入深部以动摇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唐大诏令集·册遂王为皇太子文》:“建立储嗣,崇严国本。”《宋史·理宗纪》:“ 景献太子 薨, 寧宗 以国本未立,选 太祖 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指国家藏本。 唐 韩愈 《画记》:“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絶人事而摸得之。”
    国变
    国家的变故、动乱。《管子·小匡》:“今夫商羣萃而州处,观凶飢,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特指国家因政权更迭、改朝换代而发生的变乱。 清 顾炎武 《歙王君墓志铭》:“ 王君 以 崇禎 十四年卒。后三年国变, 王君 之子 璣 流寓於 吴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惲南田 寿平 之父 逊菴 ,遭国变,父子相失, 寿平 卖 杭州 富商某为奴。”
    国宾
    指来朝聘的诸侯与孤、卿、大夫。《周礼·春官·司几筵》:“筵国宾于牖前。” 郑玄 注:“国宾,诸侯来朝,孤、卿、大夫来聘。” 孙诒让 正义:“国宾,在王国则当为二王后;在侯国则当为他国之君来朝及王人来聘者。”《礼记·丧大记》:“君拜寄公、国宾于位。” 孔颖达 疏:“寄公,谓失位之君也。国宾,谓邻国大夫来聘者。”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其来也薄,孰为贡珍;其往也厚,礼同国宾。”新王朝对旧王朝后裔的尊称。 唐 杨炯 《后周宇文公神道碑》:“逮乎 微子 , 周 之国宾。降及 萧叔 , 宋 之懿亲。”应国家邀请前来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 朱德 《上白云山》诗:“ 珠江 两岸琼楼现,净扫门庭迓国宾。”
    蓝藻
    藻类植物的一大类,生长在海水、淡水中或陆地的阴湿地方。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普通是蓝绿色,也有红色或紫色的。
    绿藻
    藻类植物的一门,生长在淡水、海水中或湿地、树干上,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有球状、网状、丝状、管状等多种。植物体绿色或黄绿色。如水绵。
    粑粑
    方言。饼类食物。 丁玲 《水》三:“也有一些茅蓬,这里总又住满了人,还是他们拿出一点粗粝的荞麦粑粑来,和着水,大家贪馋的一下就吞光了。”
    勃勃
    兴盛貌。《淮南子·时则训》:“勃勃阳阳,惟德是行,养老化育,万物蕃昌。” 唐 韩愈 《为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比者分将委弃泥涂,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復有仕进之路矣。” 陶铸 《松树的风格》:“我从 英德 到 连县 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烟气上升貌。《隋书·天文志下》:“敌上气如粉如尘者,勃勃如烟,或五色杂乱,或东西南北者,其军欲败。” 冰心 《南归》:“我觉得我的心香一缕勃勃上腾,似乎是哀求圣母,体恤到婴儿爱母的深情,而赐予我以相当的安慰。”
    不及
    赶不上;来不及。《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 高亨 注:“不及,行在其后。”《史记·项羽本纪》:“长史 欣 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 赵高 果使人追之,不及。”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使良时一过, 匈 虏復兴,则万代为患,虽后悔之亦不及矣。” 鲁迅 《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现代》第三卷第二期上,恐怕不及寄稿了。”不如;比不上。《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 郭解 ,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採者。” 唐 王昌龄 《西宫秋怨》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不到。《左传·隐公元年》:“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汉书·周景传》:“先是司徒 韩演 在 河内 ,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鲁迅 《热风·题记》:“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犹未达,不识。《后汉书·张酺传》:“臣实愚憃,不及大体。”
    逮逮
    文雅安和貌。《礼记·孔子闲居》:“威仪逮逮,不可选也。” 郑玄 注:“逮逮,安和之貌。” 孙希旦 集解:“‘逮逮’,《诗》作‘棣棣’,闲习之意。”
    当意
    称意;合意。《汉书·盖宽饶传》:“諫大夫 郑昌 愍伤 宽饶 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詆挫,上书颂 宽饶 。”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六宫嬪御虽多,自 武惠妃 死后,无当意者。” 苏曼殊 《非梦记》:“ 玄度 爱生如己子,欲以 薇香 妻之,生之父母,俱皆当意。”
    赶集
    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岭 南之市谓之虚…… 山 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 清 刘书年 《沂水桑麻话》:“ 沂邑 集场甚多,著名者三十餘处,尚有义集、小集不计其数,通工易事,莫便於赶集。”《老残游记》第十九回:“每月三八大集,几十里的人都去赶集。”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 齐村 是 枣庄 西边八里路的一个大镇子,今天逢大集,四乡的庄稼人都到这里赶集。”
    干么
    干什么。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嘿!干么站住,进去啊!” 张天翼 《报复》:“干么叫‘我’放还‘你’的自由?”
    管多
    多半,大都。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纵不为五更风,管多因半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