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

考正读音:
kǎo zhèng
考正繁体:
考 正
考字信息:
考(上下结构 总笔画6)
正字信息:
正(上下结构 总笔画5)
考正详细解释

【 考正 kǎo zhèng 】

  • 考查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

  • 考查核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中常侍 赵忠 丧父,殮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 省察纠正;考核订正。

    《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 班 义,考正注文。”

  • 考正例子

    【 考正 kǎo zhèng 】

    1、我左右为难,还是不,这是个问题。
    2、 那些学生为期末而临时抱佛脚。
    3、 顿效应
    4、 計數必須為且計數必須參字串/陣列/集合中的位置。

    靠枕
    半躺半坐时靠在腰后的枕头。《宋史·舆服志六》:“红紵丝靠枕一,佩玉大环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
    考验
    考查验证。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然世事则益烂熳,上志衰矣,非復前日之敦尚攷验者。”稽考检验。《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 尹知章 注:“遍问其乡里之人,以考其所行,皆有事验。”《史记·秦始皇本纪》:“运理羣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晋书·天文志上》:“《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元典章·诏令·世祖颁授时历》:“为日官者皆世守其业,随时考验,以与天合,故历法无数更之弊。”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去检验人们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 巴金 《盼望》:“他对人民有过贡献,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审讯验实。《汉书·杜业传》:“幸赖陛下至明,遣使 毛莫如 先考验,卒得其姦。”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通 有盗铸钱之罪, 景帝 考验, 通 亡。”《后汉书·鲁恭传》:“﹝刺史、太守﹞因以盛夏,徵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考问
    拷打审问。《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中亡大珠一篋,主名不立,念欲攷问,必有不辜。”考查询问。《汉书·董仲舒传》:“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艾芜 《印度洋风土画·仰光港上》:“中年胖商人就一眼望着年轻人,仿佛学校的教员在考问学生,立刻逼着回答一样。”拷问。《史记·伍子胥列传》:“ 平王 乃召其太傅 伍奢 考问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宫中亡大珠一篋,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考证
    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问题。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亲拓款识,敬録御制诗篇,攷证以归。”考查验证。《元典章·刑部二·察狱》:“仍每季依前备牒官医提举司更为考证,若有差错,具由回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黄长睿 ﹞考证碑帖甚伙,虽辨论多美,未必一一中程也。”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等问题。 清 姚鼐 《<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説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郁达夫游记·龙门山路》:“关于圣帝菩萨,我早想做点考证,但遍阅道书,却仍是茫无头绪。”指对有关问题的考证文字。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録诸人考证。” 胡适 《<水浒传>后考》:“我为了这部《水浒传》,做了四五万字的考证。”
    考终
    见“ 考终命 ”。
    鯌子
    鱼名。即凤鲚鱼,今俗称鲓子鱼、靠子鱼。 明 黄省曾 《鱼经·江海诸品》:“有鯌子鱼,其生也带子。”
    蓝藻
    藻类植物的一大类,生长在海水、淡水中或陆地的阴湿地方。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普通是蓝绿色,也有红色或紫色的。
    绿藻
    藻类植物的一门,生长在淡水、海水中或湿地、树干上,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有球状、网状、丝状、管状等多种。植物体绿色或黄绿色。如水绵。
    粑粑
    方言。饼类食物。 丁玲 《水》三:“也有一些茅蓬,这里总又住满了人,还是他们拿出一点粗粝的荞麦粑粑来,和着水,大家贪馋的一下就吞光了。”
    勃勃
    兴盛貌。《淮南子·时则训》:“勃勃阳阳,惟德是行,养老化育,万物蕃昌。” 唐 韩愈 《为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比者分将委弃泥涂,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復有仕进之路矣。” 陶铸 《松树的风格》:“我从 英德 到 连县 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烟气上升貌。《隋书·天文志下》:“敌上气如粉如尘者,勃勃如烟,或五色杂乱,或东西南北者,其军欲败。” 冰心 《南归》:“我觉得我的心香一缕勃勃上腾,似乎是哀求圣母,体恤到婴儿爱母的深情,而赐予我以相当的安慰。”
    不及
    赶不上;来不及。《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 高亨 注:“不及,行在其后。”《史记·项羽本纪》:“长史 欣 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 赵高 果使人追之,不及。”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使良时一过, 匈 虏復兴,则万代为患,虽后悔之亦不及矣。” 鲁迅 《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现代》第三卷第二期上,恐怕不及寄稿了。”不如;比不上。《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 郭解 ,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採者。” 唐 王昌龄 《西宫秋怨》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不到。《左传·隐公元年》:“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汉书·周景传》:“先是司徒 韩演 在 河内 ,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鲁迅 《热风·题记》:“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犹未达,不识。《后汉书·张酺传》:“臣实愚憃,不及大体。”
    逮逮
    文雅安和貌。《礼记·孔子闲居》:“威仪逮逮,不可选也。” 郑玄 注:“逮逮,安和之貌。” 孙希旦 集解:“‘逮逮’,《诗》作‘棣棣’,闲习之意。”
    当意
    称意;合意。《汉书·盖宽饶传》:“諫大夫 郑昌 愍伤 宽饶 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詆挫,上书颂 宽饶 。”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六宫嬪御虽多,自 武惠妃 死后,无当意者。” 苏曼殊 《非梦记》:“ 玄度 爱生如己子,欲以 薇香 妻之,生之父母,俱皆当意。”
    赶集
    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岭 南之市谓之虚…… 山 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 清 刘书年 《沂水桑麻话》:“ 沂邑 集场甚多,著名者三十餘处,尚有义集、小集不计其数,通工易事,莫便於赶集。”《老残游记》第十九回:“每月三八大集,几十里的人都去赶集。”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 齐村 是 枣庄 西边八里路的一个大镇子,今天逢大集,四乡的庄稼人都到这里赶集。”
    干么
    干什么。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嘿!干么站住,进去啊!” 张天翼 《报复》:“干么叫‘我’放还‘你’的自由?”
    管多
    多半,大都。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纵不为五更风,管多因半夜雨。”